小孩走路经常摔跤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其中比如缺钙、脆骨病、神经受损或炎症等,还有一个常见的因素也会导致小孩走路爱摔跤,那就是缺乏微量元素,导致小孩发育不良、生长迟缓。
很多人都知道六味地黄丸是补肾药,但其实它起初是宋代著名儿科专家钱乙专门为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所设。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脾、肾、肝有密切的关系,其中
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人能够行走站立需要肌肉和筋骨相互协调,如果脾肝肾不足就会导致筋骨肌肉无力,这也是导致小孩走路容易摔跤的因素。而六味地黄丸能从脾、肝、肾三方面出发,起到健脾、养肝、滋阴补肾的功效。案例中的小赵走路容易摔跤、容易疲乏,正符合六味地黄丸的适应症,因此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是熟地、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很多人将六味地黄丸当成是万能药,其实六味地黄丸主要的功效是用来滋阴补肾以及治疗肝肾阴虚。
六味地黄丸中的主要药物地黄能够直入肾经,起到益肾添精、滋阴补血的作用,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熟地黄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再加上山茱萸能够补养肝肾,还能涩精;山药能够双补脾肾,既能补肾固精,又能补脾,这3种药物相互配伍,起到补肝脾肾的效果,而熟地黄的用量更重,所以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
此外六味地黄丸属于甘温性,是一种更偏向于补阴的药物,主要治疗肝肾阴虚,是补阴的基础方,也被后世誉为是补阴方药之祖,对肝肾阴虚导致的多种症状都有良好的效果。
再好的药也要辨证服用六味地黄丸虽然是一个有名的方剂,但并非适合所有人服用,以下这3种人就不能随便吃:
1、肾阳虚
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肾阴虚,不适合肾阳虚的患者服用,否则就会雪上加霜。肾阳虚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脸色偏白、四肢发凉、小便清长、体质虚弱、喜热怕冷、脉缓、舌质淡等表现,用药的方向如果不对,努力也就白费。
2、体质肥胖
肥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脸部皮肤油脂多、胸闷、容易困倦、多汗且黏、痰多、身重不爽、舌体胖大、大便黏腻,喜食肥甘甜黏,属于痰湿的体质。而六味地黄丸更偏于滋阴,这种体质的人如果服用了六味地黄丸反而会加重痰湿。
3、脾胃消化功能差
六味地黄丸是偏向补阴的药物,吃了容易影响消化功能,中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般不强,在服用的时候需要谨慎。因此脾胃消化功能差的人最好不要吃六味地黄丸,以免导致脾胃不振。
除了六味地黄丸外,还有金匮肾气丸和桂附地黄丸也是常见的名方剂,那么这3种药物有什么区别呢?
六味地黄丸上文我们已经解释得十分清楚,在这里便不做赘述了。下面小妙来给大家讲讲金匮肾气丸和桂附地黄丸。
•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来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主要成分是熟地黄、山菜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这8味药物。和六味地黄丸不同,金匮肾气丸主要具有温补肾阳、温化肾气的功效,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腰痛脚软、小便过多或小便不利、下半身发冷、少腹拘急、阳瘘精冷、痰饮、舌质淡而胖、脉虚弱、消渴、脚气等症状。
简单来说,金匮肾气丸以治疗肾阳虚为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口燥、咽干、潮热、舌红苔少、盗汗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状的患者不宜服用。
• 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出自《医宗金鉴》,主要成分是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炮附子,前6味中药也就是六味地黄丸的成分,桂附地黄丸只是多了肉桂和附子。
桂附地黄丸具有阴阳双补的功效,能使阴阳互生互化,从阴中求阳来突出补肾阳的药物,主要适应证为肾阳虚,也可作为常人补肾,而六味地黄丸是纯补肾阴的药物,需要在肾阴虚的前提下服用。
总之,六味地黄丸作为滋阴补肾、肝肾阴虚的药物,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来辩证使用,不能当做万能药物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