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对哈尔滨的印象,还是小时候看过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剧情全不记得了,只对王刚独具特色的解说声音有印象。哈尔滨,据说,最初起源于蒙语“哈喇”(黑色之意),“滨”是汉语“江边”之意,所以哈尔滨也就是黑色的江边。
以前从北京坐火车要走一夜才到长春,现在五个小时高铁就到哈尔滨了。列车过沈阳、长春,探头向窗外凝望,短短几分钟,完全看不到二十年前的熟悉景象。
二十年,离开后再没理由回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在变,人也在变。长春离哈尔滨那么近,当年却并没有机会来。一个人的时候遍游乡野,不想进闹市。
第一顿晚饭在米德维奇俄餐厅,269的套餐,伏特加烈焰烤鸡,猪肉大串,俄式烤圆蘑,烤肉披萨,菜量挺大,足够三个成年人吃,味道也别有风味。自酿的格瓦斯和精酿啤酒尤其让人念念不忘。
中央大街被誉为“亚洲第一步行街”,全长1450米,汇聚了从文艺复兴风格到巴洛克风格的各式建筑。除了一般吃喝玩乐的商业,更有很多卖红肠大列巴伏特加和各种各样特产的商店。松浦洋行、万国洋行、马迭尔宾馆,听起来就有历史年代感。
沿中央大街走到尽头就是松花江,江边矗立着防洪纪念塔。这也是哈尔滨的一个地标建筑,是为了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修建。
在松花江边坐下,有人声嘈杂,有灯光光怪陆离,有蚊虫乱飞,有安保人员来回逡巡,让人心很难安静下来。想起来二十年前我也曾在北华大学门口的松花江边坐着,在松花湖旁坐着,江水古今同,我却已不是昨天的我。
和去过的南方城市、海滨城市相比,这里和华北的差异没有那么大。饮食、气候差别都不大。锅包肉、铁锅炖是常能吃到的,略带凉爽的夏天也类似。倒是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带来些新鲜感。哈尔滨地铁有三条线,大多景点都能到,非常方便。饮食、住宿都不贵,菜市场有大量便宜的新鲜水果、蔬菜,起码比我所在的城市便宜,看来东北物产丰富所言非虚。还有一点,是街上满是肤白长腿、走路生风的美女。这一点在坊间传闻中也早有耳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