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明显对比,可以让读者感到含蓄的画面美。有时即使只有一种颜色,也能浸透诗人的情感。例如,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维徜徉在初冬的山林里,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在作品中运用色彩的对比和渲染,不仅饱蘸着感情,也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下面介绍十首流传久远的经典古诗词,对比鲜明,技法高超,值得欣赏和收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酒和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乐天用浅显的语言,就抒写了极其温馨的画面,如何让人能够抵御这美酒的诱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翠柳,还有白鹭、青天,后面还有白雪、各色的船舶等等,组成了四幅画像,不仅错落有致,而且向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了说明西湖六月的不同风光,诗人描绘了“接天莲叶”,碧绿一片,一望无边;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映日荷花”,在青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让人爱不释手,更是流传久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人以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全词都因这两句而著名,很多读者可能不熟悉蒋捷,却听说过这最后两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颈联颜色对比鲜明,作者明言黑色,暗点红色。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感觉特别明亮,足以彰显诗人善于炼字的高超本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颔联的第一句从声音上进行描绘,而第二句“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颜色上进行烘托。沙场上遍染鲜血,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叶、红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瘦是茂盛与瘦弱状态的对比。平常的语句,经过搭配组合,却显得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红瘦”也表明春天的渐渐离开,“绿肥”则象征着绿荫盛夏的来临。作者不经意地说出四个字,却令后世读者深情地吟诵了八百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个“绿”字,既炼字精准,也渲染出春天里碧绿的河岸,凸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深刻印象,从而为尾句的抒情蓄势,可谓点睛之笔。后两句也表达了荆公对君王的忠诚、和对社稷的奉献精神,所以才不知何时可以归乡。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声“疏欲断”,与树叶之“碧”,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责怪树的无动于衷,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而树越是“碧”,就越是显出树的无情,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展现蝉的悲戚,更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作者利用作比的形象烘托气氛。落叶比喻人之衰老非常形象,因为枯叶在秋风中飘落,正如老人的风烛残年。所以黄叶、白头,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可以进行类比,让人们遐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