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水饺是全国大多数地方的习惯,但家乡如皋早上不吃水饺而吃汤圆。其实在如皋,以前是没有饺子的,只有一种叫“扁食”的面食,与北方饺子、南方馄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区别。
扁食皮不似馄饨皮那么薄,但也不似饺子皮那么厚,形状是梯形的,一层一层的折进去再反转个角。扁食馅比饺子馅、馄饨馅也更丰富,农村人在包扁食的时候加入的馅特别多,有肉扁食和素扁食之分。
肉扁食,就是馅儿里有肉,可以是猪肉,可以是牛肉,可以是肉渣,也可以是油渣,肉有多有少。素扁食,就是馅儿里没肉,连“肉隙子”都没得。我打小最喜欢吃菜肉扁食,荠菜加肉,韭菜加肉,青菜加肉,豇豆加肉的我都喜欢吃,馅儿里最好再加点油渣,喷喷香。
如果单纯看外形,如皋扁食更接近于上海的大馄饨,但皮要薄一些,也要小一些,包法也不一样。还有一种比扁食更小一点的,老家叫饺儿。为了和北方的饺子相区别,饺的后面,必须带有儿化音,读来很是嗲嗲的。扁食可以连汤吃,也可以捞在筛子里,干吃。饺儿则必须做汤吃(现在好象也可以干吃了)。
在我小的时候,无论世道如何艰难,事关祭祖,清明、七月半、年三十夜,再贫穷的人家也会割肉买面,包顿扁食。吃扁食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一年数得起来的几顿美餐,也算沾了先人的光,顺便跟着解了馋。平常时光,非要来了贵客才舍得裹顿扁食招待客人。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次到外婆家去,外公知道我来,三里路外就扯开嗓子叫喊“我家外甥今天要来,称肉裹肉美食哩!”,外婆包的扁食真是好吃,每次我都吃得撑撑的。现在外婆不在了,但外婆的扁食味道还在,每年清明节我去外公外婆坟上祭拜时,舅母总要提前裹好一大筛子扁食等着我去吃,另外还要摊上一大锅杨柳蛋饼。
大概得了外婆的真传,妈妈裹的扁食也是顶呱呱的。我出去当兵之前,过个一月半载妈妈总要裹顿扁食给全家吃,为了吃这顿扁食,母亲通常得花两三天的时间准备。先是称猪油,洗净,熬煮。炸出油来留着以后炒菜,黄酥的油渣一咬一口香,切碎作馅儿用。然后将剁碎的油渣、蔬菜和肉拌在一起,放上姜末、葱花、盐、味精,打上两个鸡蛋清,搅拌均匀,用鼻子闻闻淡咸,扁食馅这就算做好了。
裹扁食讲究的是皮子,妈妈告诉我,手擀的皮子厚薄要根据馅料调整,素扁食的皮子要厚些,以免被馅儿撑破,肉扁食的皮子则可以薄一些。皮子擀好后,妈妈把皮子切成瘦长的梯形,头小尾巴大。裹扁食的时候只见她将馅儿放在靠皮子头的那一端,然后包住馅儿往尾部卷,再揪住裹好馅儿的面卷前端两角,向中间对折后将两角重叠并捏紧,一只扁食就裹好了。裹扁食很考验各位主妇的手工,妈妈裹的扁食,味道香,形状美,而且下锅煮了不破。
如皋人吃“肉扁食”一度是家庭富裕程度的表现。小时候大多吃的是素扁食,只记得素扁食馅儿的花样有很多,我吃过的有韭菜鸡蛋馅儿、青菜花生馅儿、青菜缸豆馅儿、胡萝卜馅儿等等,甚至还有用咸菜加馓子作馅儿的。富足一点的人家能吃上肉扁食,但纯粹的肉扁食很少吃,大多是半肉半菜的菜肉扁食。
现在吃的东西多了,但我还是难忘家乡扁食的味道。妈妈知道我爱这口,前几年她在世的时候,我只要回家,再忙,妈妈都会裹一顿扁食。扁食在如皋人心中是特别好吃的东西。我吃了每次还要带点生的回南京,在我看来,其他地方的馄饨也好,水饺也罢,还是如皋扁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