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成为我们中小学课文中的必背之诗,传诵千古。正如明朝四大才子之首杨慎所称赞的:“此诗可入神品。”
《出塞》的意象图
在课文中,“龙城飞将”的注释都普遍认为:飞将是指西汉被称为飞将军的名将李广。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稍微了解一下古人对他人称呼的习惯。
古人在称呼他人时,一般不会直呼其名,一般以三种称法表示尊重。
①大家最为所知的姓氏加上字,比如曹孟德、刘玄德、李太白等。
②地名加上名字或者姓氏加上地名,比如常山赵子龙、燕人张飞等,韩愈因其祖籍在河北昌黎被称为韩昌黎,柳宗元因是山西河东人, 又被称为柳河东。
③姓氏加上官职作为称呼,比如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所以又叫王右丞,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又叫杜工部。
韩愈雕像
很明显,“龙城飞将”这种称呼与第二类有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诗词还需要押运与应景方面的考虑,但总的来说“龙城飞将”确实是地名加称呼的传统叫法,我也相信作为一个大诗人,王昌龄身处文化大唐,必然不可能犯那种地名与称呼不一的常识性错误。
所以,“龙城飞将”真的是指李广吗?
《史记·李将军传》曰: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
这句话前半句说的是,李广是成纪人,后半句说的是他从槐里迁到成纪的,所以这条是被公认的。
《晋书·列传》中写道:
“武昭王讳篙,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
《北史·列传》中记载:
“广曾祖仲翔讨叛羌于素昌,又名狄道。仲翔临阵损命,葬狄道东川,因家焉。”
李广画像
从这些史料上来看。
①李广的父亲李尚系李伯考之子,是成纪令,家居成纪。因此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是有道理的。
②李广的曾祖李仲翔葬于狄道之东川,李广的祖父李伯考,陇西守,家居狄道。从而说明了狄道是李广的故里。
此外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唐高祖李渊的祖籍是狄道,唐代的学者和李广的后代更喜欢把李广的后裔说成是“陇西狄道人”。对于这点,李唐皇室到底是不是李广后代,有待考究,但是李唐皇室的确认为李广的故里是在狄道。
所以,无论是成纪、槐里还是狄道,这些地名大概都是今天甘肃临洮县位置,而这些地名在历史上并没有“龙城”的称呼与说法。那么,“龙城”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关于“龙城”地望,传统流行的说法大致有三:
①指匈奴大会诸部祭天的地方。《汉书·匈奴传》曰:
“岁正月诸长少会单于于庭祠,五月大大会龙城。”
其地在今蒙古国和硕柴达木湖附近。这种说法曾被一时采纳。
柴达木湖风光
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边是远在匈奴腹地的“龙城”,一边为汉代守边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二者不但相距遥远且各有归属,汉朝的将军却成了匈奴龙城的飞将,这显然解释不通,也不会是王昌龄诗作的本意。
② 《古典诗歌选读》在《出塞》诗有过注:“龙城,汉时属右北平郡。武帝时李广被封为右北平太守。”然《汉书·地理志》所载“右北平郡”条下记载明确,其下属县中并无龙城。
③谐音龙城, 有人根据宋代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一书,把“龙城飞将”刊为“卢城飞将”,他们认为诗中的“龙城”应是“卢城”,因为右北平在西晋时改为北平郡,而至唐朝时一度在北平郡设卢龙城。
还有一种“龙城”应该是“陇城”的说法,成纪在汉朝以后历史中设置过陇城县,可代指李广籍贯,且“陇”与“龙”字形相近,诗中应当叫做“陇城飞将”。
但是这种说法有点违背常理,王昌龄被称为“诗中夫子”,一般不会犯文字混淆这种低级错误,更有一点,通假字一般是古代与现代作为比较,古代与古代之间应该没有通假字的说法,就算有,通假字也不会出现的地名上。
所以,无论哪一种说法,龙城似乎都与李广并无太多联系。
首先,历史上确实有龙城之战的记载,这场战争大部分人应该听过,历史剧中也演过,这场战是卫青的成名之战,其结果就是:卫青直捣龙城,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兵败兵败的兵败,被俘的被俘,从此卫青名声大噪!
龙城之战纪录片背景
“龙城飞将”说法对这场战争有几个总结:
①龙城一战却是卫青的首战,其他三路大军皆败北的情况下他大获全胜。
②卫青以奇袭战术打赢这场战,“飞将”可能指代于此。
③卫青去世之后,汉武帝以高规格埋葬卫青,把卫青的陵墓修为阴山形状,不教胡马度阴山正是呼应了这个典故。
所以,“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因为卫青确实当得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高度,同时我也申明一下,我没有不敬重李广的意思,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场的战争,就凭匈奴对老将军“飞将军”的称号,他就是值得尊敬的,更不用说他对汉朝的巨大贡献。
当然,“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李广之墓
此外还有一种最为人接受的说法,“龙城”指的是卫青,我们可以以韩昌黎、柳河东这种叫法称卫青为卫龙城,而飞将指的是李广,所以“龙城飞将”从广义上来说是一个泛指,是指那些保卫边关,震慑敌人的将领。
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出塞》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也没有因此改变,诗中所留,引发后人无限遐想,这也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