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实习生 颜诗语 摄影报道
五月,成都市郫都区兴旺村,汉康育秧烘储中心前的稻田早已绿意盎然,耕作的农人们忙碌着移栽新一批刚育种完成的水稻秧苗,穿着围裙泥靴,皮肤黝黑,半身泥泞的大三学生巩家乐正是其中一员。
从老家河南来到四川成都,这个05后跨越南北来到成都,计划在备战考研前用半年时间在这里实习,在负责秧盘的生产与管理的同时,感受着从小田到大田农业的奇妙。
核心成员15名、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在成都郫都汉康稻蔬农业专业合作社,像巩家乐一样致力于投身农业的青年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硕士研究生,有的从互联网大厂跳槽过来,还有的曾经大型公司任董事长秘书。
4月底,巩家乐(右)正移栽秧苗
明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一起走进这群年轻人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在这广阔天地,拓展无限可能。
新农人返乡创业
打造现代化农业
今年5月,成都郫都汉康稻蔬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刚好一年,这也是95后杨亚带领团队来到成都郫都从事现代化农业的第一年。
杨亚来自成都崇州,对农业有着天然的感情——他的父母就曾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不过,在“子承父业”之前,杨亚在川外经营着一家修理厂,带领8至10人的小团队,收入相对可观也稳定。决定转行投身农业,除了这份天然的感情纽带,更重要的是他看好农业的前景。
“我们想打破传统农业的观念,依托新农人,组建一个年轻化的专业团队。”来到成都郫都,杨亚决定大胆尝试,“我们把农业发展成‘1+N’的模式。”“1+N”,即一个园区和N个种植户,用降本增效的思维提升产业发展。
记者在汉康育秧烘储中心看到,这里陈设着一系列现代化设备。杨亚提到,在秧苗培育中,现代农业技术可以进行专业化、模式化育秧,在为农户提供秧苗的同时,降低其育秧成本与风险。“以前农户多采用软盘育秧,这会增加种子用量,且出苗率也未达到最佳,最终导致成本高昂成效却不佳。”这样的合作模式,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的技术达到降本增效,实现双赢。
平均年龄不足25岁
这支年轻的队伍扎根大地
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加入。
任雪梅是去年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合作社,她主要负责相关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她的加入促成了合作社很多项目的推动。“受过高等教育,对于很多事情有她的见解,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对于她的加入,杨亚赞不绝口。
胡源萍加入合作社刚刚半个月,外语专业的她在合作社负责内务工作,目前也正在熟悉相关业务中。曾经,她是企业的总经理助理,如今,在田间地头,她持续探索成长的无限可能。
“我们想把农业做成工厂。”杨诚曾经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加入合作社后开始负责日常事务,在这个“工厂”里,杨诚是“厂长”。除了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他最常思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加入的年轻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合作社得到成长。
为此,合作社制定了轮岗计划,年轻人需要在育秧、烘干、农机操作与田间种植等一线岗位,从耕种收到生产销售进行全流程的学习。“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型的新农人,从技术、管理到生产、创新等都要全面开花,成为能独当一面带团队的复合型人才。”杨诚说。
汉康育秧烘储中心前绿意盎然
目前,成都郫都汉康稻蔬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团队有15人,平均年龄24岁,60%为农学专业出身。杨亚觉得,这样的发展,对每一位加盟的年轻人,或许还有更重大的意义:他们来自达州、巴中、南充等四川各地,当这批年轻人成长起来后,或许还可以为其他地方输送人才,带动更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发展。
年产值达2000万元
让农业成为年轻人爱做的产业
经过一年发展,合作社目前在成都郫都运营了两家粮食烘干中心,烘干中心日吞吐量达400吨,仓储能力达6000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合作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每年带动周边农户用工2000人次,并提供30个长期就业岗位。
不仅有种植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中,还有二三产业。其中,二产涵盖粮食烘干等粗加工,三产则包括米、油等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休闲旅游。“这样能保证我们一年四个季度收入稳定,在保证小赚不赔的基础上保证用工稳定。”杨亚表示。
在郫都区,该合作社的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标杆企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合作社团队
今年,合作社又加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开始在自媒体平台创作拍摄“新农人”的日常,同时也对现代农业育秧技术进行推广。而这一切,只为让农业更好地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的现代化农业,让农业成为年轻人爱做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