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在《清明上河图》中,既展示了北宋时期汴京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也详尽而生动地刻画了普通劳动者踏实苦干的场景。船夫、纤夫、挑夫、手工匠人……作者张择端细致地描绘了800多个人物。图中还有哪些神奇的职业?千年过去了,这些职业又有什么变化吗?
适逢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江苏省总工会、扬子晚报联合推出“我们AI劳动——《清明上河图》职业大穿越”系列短视频,看看《清明上河图》里劳动者的“现状”。
《清明上河图中》中有这么一处楼阁式的商铺,位于城内十字路口上方,店名叫做“王家罗锦疋帛铺”绸缎店。说到绸缎,自然离不开纺织业,更离不开纺织匠人上千年的匠心传承。
在古代,纺织匠人多指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织女,织女这个经典形象,在汉代定型之后保持了两千年之久。在纺织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有很多,比如嫘祖、嫫母和黄道婆。嫘祖和嫫母都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妃子,嫘祖因为发明丝绸,而被后人祀为“先蚕娘娘”,嫫母因为改进纺织工具,被祀为“先织娘娘”。但她们二人因年代太过久远,真实性无法确认,相比之下,黄道婆的故事更为有据。黄道婆生活在宋末元初,改进了捍、弹、纺、织等工具和机器,并且在配色和提花两方面技高一筹,所织出的花布“粲然若写”,鲜艳生动就像是画上去的一样,在后人眼中有“先棉奶奶”的美称。
经济生产活动、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纺织。只是过去的作坊变成了现代的智慧车间,虽然为千年传承注入科技力量,但仍离不开老把式的指尖技艺。
走进江苏博雅达纺织有限公司纺织智慧车间,宽敞明亮的车间里,数百台智能数控织机整齐排列,机械臂精准抓取纱筒,自动穿纱系统在毫秒间完成数千根经纱的穿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身着橘灰色工作服的喷水挡车工孟利梅穿梭其间,检查着每一台机器的运行数据,有时也会弯腰快速接上断开的线头,接线头所用时间可以按秒计。
1992年出生的孟利梅,进入纺织行业15年,已成为苏州市纺织行业的佼佼者,并被评选为2024年苏州市劳动模范。
“遇上最聪明的机器,指尖上的技艺也不能荒废,还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孟利梅说,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纺织女工,时时刻刻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挡车工主要任务是接断头、换纱、做清洁、查质量,做好机台巡回等工作,严格检查布面,以降低生产损耗。就是要做好从一根丝到一匹布的操作,一个班下来,有时候虽然身体觉得很累,但持之以恒的坚持,让她觉得这一切都是迈向前方的必经之路,必须克服。努力与坚持终有收获,孟利梅从懵懵懂懂的女工成长为三级织布工,还荣获了2023年苏州市织布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几千年以来,从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指尖的匠心。”孟利梅表示,在纺织岗位的经历,让她深深认识到,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高精尖”的行业和领域,也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车间里发光出彩。让精湛技术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用巧手编织中国智造,这就是每一个纺织人的理想信念。
统筹 石小磊 喻文君 曹卢杰
编导 曹晨
美编 赵岑
拍摄 朱信智 杨恒国
剪辑 朱信智
文字 曹卢杰
AIGC 赵岑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