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过14.67亿人次,出游热度一路高涨,人均消费金额远超去年同期,许多地方的客流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各类别出心裁的消费场景令人目不暇接,整个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这背后,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消费活力不断释放的生动体现。那么,这个“五一”假期的消费市场究竟有哪些亮点?又反映出怎样的经济趋势?
这个“五一”假期,特色文旅持续创新“上新”,“以旧换新”商品销售火热,“中国游”“中国购”迎来热潮,我国假日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繁荣共享的景象。假日期间,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今年的‘五一’市场是个多元丰富的市场,文旅人次大幅提升,更多大家喜闻乐见,也很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消费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更多目光,提升了消费愿望。”
“五一”小长假,文旅消费场景更加丰富,创意无限。各地景区纷纷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
在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推出文博舞台剧《因为青铜》,演员化身导游带领观众,置身实景升降舞台,让游客在光电投影和互动式演艺中感知历史。
科技与文旅的融合,不断提升着人们的消费体验。让人们沉浸夜游的科技光影秀、机器人演员和梨园名家同台献艺、多个景区引入的登山智能辅助产品,科技在不断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新鲜感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消费场景。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马仪亮:“原来科技应用属于成本中心,要花钱的,地方政府要花钱,企业要花钱,它不能够直接产生利润。现在不一样了,很多时候它直接能够形成场景,由原来的成本中心慢慢变成利润中心了,这跟原来是一个最大的不同。”
科技让文旅消费焕发新机,县域旅游的消费潜力也不断被激活。假日期间,不少县城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独一无二”的消费场景。
贵州绥阳县温泉镇,因溶洞喀斯特地貌资源丰富,假期里当地将音乐会“搬进”了溶洞,专业音响系统被布置在钟乳石群间,使音乐既能保留原声质感,又能叠加洞穴独有的空灵回响。洞中主舞台还引入全息投影技术,将银河系动态光影投射在亿万年形成的洞顶岩壁上,营造“地心音乐会”的奇幻氛围。
江苏盐城的射阳县,则结合当地实际举办海味美食集市,不仅展示当地特色海鲜供游客品鉴,还能欣赏到杂技、淮剧、古风乐器等特色表演,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
“五一”假期,除了踏青出游,也有不少人选择走进影院,沉浸在精彩纷呈的电影世界中。今年以来,电影市场持续火爆,跟着电影去旅游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也带火了不少地方。山东乐陵影视城电影《唐探1900》拍摄地开园第一天就迎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湖南益阳清溪村,是电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等多部影片的取景地。这里推出“文学+演绎”的新玩法,游客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剧情互动。“电影+”,加出的不仅仅是人气,更带火了当地的消费。假日期间,游客凭电影票,在益阳各景区住宿、餐饮均可享受八折优惠。位于清溪景区的一家农家乐,铁锅小龙虾凭借电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火爆出圈,每天来这里吃小龙虾的游客络绎不绝。
吴萨:“这几年,特别今年以来,这也是我们对服务消费理解越来越深的一个表现,大量比较好的影视作品都在积极进行二次开发,多元开发,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景区直接拉动了‘五一’的假期消费,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如果对这样一种新模式的探索,新产业打造积累了更多经验,这会带来更大的消费赛道。”
随着“两新”政策加力扩围,“五一”假期,“以旧换新”商品销售火热,各地创新消费场景,加大供应力度,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在河南漯河临颍县,“国补+厂补+店补”的叠加效益吸足了人气,卖场里人潮涌动。
在江西宜丰县,随着百寸大电视的火爆销售,高空作业车司机忙得不亦乐乎。购买电视的熊女士告诉记者,家里的旧电视用了十来年,早就盘算着换一个,现在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大,让她果断下了单。
在“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下,县域乡镇居民对高品质家电的需求持续释放,以旧换新备受欢迎。假期前四天,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超6万份,带动新车销售88亿元;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产品356万台,带动销售119亿元;购买手机等数码产品242万件,带动销售64亿元。
吴萨:“县域的‘以旧换新’消费市场在不断扩大,随着技术进步,‘以旧换新’各种服务体系的完备,也随着政策不断深入人心,很多县城居民能抓住这样一个机遇,通过精准的政策施力,极大撬动市场发展,满足各方面需求。”
小长假,不仅“以旧换新”商品销售火热,各地商圈也在以“破圈”思维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产品和服务。
首发、首秀、首展焕新升级,为各大商圈增添新热度。在上海,全国首个企鹅便利店主题展、设计师原创鞋履品牌全球线下首发活动,聚拢起超高人气。在南京路上,不少商场还没开门就已经人潮涌动。
还有一些商圈紧盯时尚热点,打造年轻人“买买买”首选地。在杭州武林商圈,一个占地1.5万平方米的地下街区正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造型各异的动漫徽章、呆萌的毛绒挂件、精致的手办模型,一天的销售额就突破15万元。
“老商圈”也不甘示弱,纷纷升级改造。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拍一张艺术照,一秒穿越,成为报纸中的新闻人物;相声快板、大提琴演奏,百年老街每天都上演不同主题的特色表演。
吴萨:“‘五一’假期很多商家紧紧抓住了中国巨大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很多新的服务推出。一方面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巨大消费市场的认可和支撑,提升了产品销售,扩大了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五一”小长假,不仅国内消费热情高涨,“来华游”和“来华购”也掀起热潮。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一系列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入境游持续升温。与之前相比,这次小长假,在华旅游的同时,外国游客也开启了买买买的热潮。
在“世界超市”义乌,摩肩接踵的顾客中,各种肤色的洋面孔成了消费主力军。
这些洋面孔中,除了定期往返的境外采购商,还有不少是因为我国近期推出的“240小时免签”、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选择“来华游”和“来华购”的。
随着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及外国旅客支付便利化新举措的实施,“五一”假期,“来华扫货”“老外拖着行李箱来采购”等话题持续火爆。
北京前门大街这家店铺里,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精致手工扇让葡萄牙游客帕特丽夏爱不释手。得知店里满200元就能办理退税,帕特丽夏准备多买一些带回家。
在成都落地的四川首个“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13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钱包在商场里可以直接使用,来自荷兰的游客杰利办理退税时,不到5分钟,税款就退到了他的账户。
一系列政策的持续优化,让中国游释放出更大吸引力,“五一”假期,外国人出入境11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1%。入境外国人中,适用免签政策入境3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2.7%。
马仪亮:“‘五一’期间监测到了在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国家、地区有180个,游客的停留时间是有变化的,平均大概3.9天,比去年监测的数据有比较大的提升。入境游客也在下沉,会去往一些小众目的地,原来A地进A地出的格局被打破之后,可以一次性游览多个城市,到多个城市的场景里面去买各个地方特色化的产品,对入境游消费有一定帮助。”
消费活力的持续井喷式释放,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稳健态势。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消费市场正以一个个的“微创新”撬动经济的“大循环”,新型消费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人们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为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和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的持续拓展,消费市场还将不断释放潜能,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