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前沿医学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提升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共享具有关键意义。微创医学作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其持续创新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正成为现代医学革新的重要引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始终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构建起覆盖数十个学科、集医教研产于一体的微创医学生态体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手术团队正在使用自主研发的可降解肠转流支架为患者开展“支架法肠转流术”
完善顶层设计
把脉学科方向
20世纪90年代,微创医学在国际上刚起步,浙大邵逸夫医院成为国内最早引入和发展微创技术的医院之一。1994年,浙大邵逸夫医院从普外科开始系统性开展腔镜手术,并积极推广至全院各大科室,以先发优势形成了“量多、面广、创新”的微创发展格局。
为不断拓展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浙大邵逸夫医院在腹腔镜肝切除领域开展了系列创新探索,腹腔镜刮吸解剖断肝法、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腹腔镜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三管”结构技术、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等全新术式先后问世,建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腹腔镜肝切除技术体系,使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水平与世界并驾齐驱。
进入21世纪,微创技术迎来高速发展期,除腹腔镜外,胸腔镜、内镜也被列入微创领域。浙大邵逸夫医院以“国际化、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微创化、产业化”为抓手,将精准微创理念推广至肛肠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胸外科等科室并向内科领域延伸,推动微创手术常态化、高频次开展。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微创手术量占比已超过总手术量80%。
为推动医疗系统资源共享、引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浙大邵逸夫医院精准帮扶全国40余家基层医院,将微创理念与技术扎根基层,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前沿医学创新、实现微创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路径支撑和实践经验。
医教研产协同
培育创新动能
微创医学发展历程尚短,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更新完善阶段。浙大邵逸夫医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现临床需求、优化创新流程、总结改进经验、坚持医教研产协同,为微创医学注入持续迭代的创新动能,奠定了学科长远发展的根基。
创新与临床问题密不可分。腹腔镜技术发展初期,缺乏专用器械成为其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传统切肝器械虽适用于开腹手术,但在腹腔镜手术中存在明显缺陷。为此,浙大邵逸夫医院研制出国际上首款专用于腹腔镜肝切除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将手术刀、止血钳、镊子等器械功能集于一体,可完成刮、吸、电凝、电切等操作,显著提升术野清晰度和手术效率,与超声刀等进口器械相比,在硬化肝脏切除中具有速度优势,且成本更低。这一创新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微创外科手术器械领域的垄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进一步打通医疗行业创新全链条,解决医学领域“卡脖子”问题,浙大邵逸夫医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医学转化协同体系,采取提供专项资金、拓展实验平台、设置科研假期等多种支持政策,广泛开展临床研究项目,完成医工信成果转化15项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同时,浙大邵逸夫医院持续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将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化疗、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型细胞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创新融合,确保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临床疗效。
近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整合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资源,打造集临床研究、器械设备、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围绕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2021年10月,全国微创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浙大邵逸夫医院。该中心以微创技术为核心,以临床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医疗器械和诊疗技术创新研究。
此外,微创技术的逐步推广也对医生的操作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浙大邵逸夫医院率先建立我国首个“微创医学”学科,获批“微创医学”博士学位点,并成立专门的微创技能培训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微创医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学科交叉融合
完善微创体系
微创医学的革新发展,本质上是医工信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工程。以结直肠肿瘤治疗领域为例,浙大邵逸夫医院创建的“支架法肠转流术”就是一项基于临床学科间技术交叉,以及外科学与仿生学、生物医学、材料学、机械工程等跨学科深度融合的发明。
2005年3月,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完成国内首例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传统开腹手术中,肠吻合缝合操作仅需几秒钟,而在腹腔镜下,单针缝合耗时长达5分钟,整体手术耗时过长,对患者亦是损伤。
为解决这一难题,浙大邵逸夫医院开始探索肠缝合加速或免缝合的技术路径。受到壁虎断尾重生启发,经过18年的动物实验与临床模拟,利用仿生学原理而研制的第一代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应运而生。浙大邵逸夫医院在此基础上创建“支架法肠吻合术”,大大简化手术流程,提高吻合效率,增强手术安全性。这一创新一举两得地解决了普外科和肛肠外科手术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随后,浙大邵逸夫医院科研团队对第一代可降解吻合支架进行了迭代升级,将支架由中空相通变为隔膜阻挡,发明了“支架法肠转流术”。该创新技术打破全球沿用168年的“回肠造口术”,避免了肠造口、人工肛门留置及二次回纳手术,将治疗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3周,显著减轻患者身心创伤,降低医疗成本。目前,“支架法肠转流术”已在全国4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使用,惠及近1000例患者。
以多学科协作和医工信融合为路径,微创医学体系持续完善,术式不断升级,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近期,浙大邵逸夫医院科研团队正着手一项新研究,以活结形式将力学与外科学有机结合,旨在解决机器人手术中外科医生力感知缺失的世界性难题。
制定行业标准
引领学科发展
随着微创理念的普及、技术器械的革新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微创医学已从早期探索迈向精准化、标准化发展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四级手术占比等指标成为三级公立医院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在各地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实践下,业内已形成微创技术的基本规范标准,但随着手术机器人、磁导航技术、人工智能手术辅助决策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出现,以及临床术式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微创技术亟须构建更具普适性和前瞻性的指南共识。
2016年,浙江省成立微创技术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为微创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奠定基础。经过多年实践研究,2024年,中心发布《2020—2022年浙江省微创技术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成为我国首部该领域白皮书。同年,浙大邵逸夫医院联合27家医疗机构编写《医院微创能力建设纲要》,系统呈现医疗卫生机构微创能力建设及提升的行动框架。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微创技术实操应用的规范化水平,更为学科体系整体优化建立科学依据。
回顾微创医学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技术驱动型学科,其突破性进展往往源于创新对传统标准的重塑。2023年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团队与新疆阿拉尔当地配合,操作国内首款自研自产且运用5G技术的四臂腔镜机器人,成功完成中国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胆囊切除术,开创了“超远程外科”新范式,进一步验证了外科手术突破空间限制的可行性。这项创新不仅推动手术机器人从“操作工具”向“远程医疗平台”的性质跃迁,开辟了远程外科发展的新篇章,更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当下,以5G超远程机器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医疗生态,必将催生不同于以往的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公立医院作为医学创新的主力军,应牢牢把握前沿发展趋势,以创新驱动技术升级、引领学科发展,为构建更高效、更普惠的医疗体系注入持续动力。
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编辑:王祎然
审核: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