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鄂和患者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湖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病区一间病房内,38岁的李豫鄂俯下身,轻声告诉一名老年女患者:“您儿子说,过两天就来,您得尽量吃点、喝点,才有精神。”
患者抬起沉重的眼皮,颤抖着点了点头。就在两天前,老人还拒绝进食,推开水杯。主治医师和护士多次劝解没用,只好请来李豫鄂,让他想办法解开病人的心结。
穿白大褂,挂工牌,但李豫鄂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他是湖北省首批医务社工之一,是近年来医院里出现的新型疗愈人。
打开心门,他们用情感为患者治疗
那名女患者60岁,肠癌晚期,身形消瘦,但入院后不吃饭,不说话,不理人。
连续几天,李豫鄂坐在她的病床前,想着法和她聊天。慢慢地,老人打开了心扉:“我只有一个儿子,在上海,和你差不多大……”
身体疼痛,心中思念,是让老人陷入绝望的主要原因,李豫鄂制订了应对办法:教患者学习正念冥想,转移注意力,为她按摩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同时,引导她回顾自己的一生,“就是让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叙事治疗”。原来,这位母亲不想让孩子担心,但又渴望孩子陪自己走完最后一程。
李豫鄂给老人的儿子打去电话,告诉他母亲的情况,希望儿子能正视并解决。“其实这也是一种疾病教育。”几天后,儿子赶回武汉,跪在母亲床前。李豫鄂教他用棉签蘸水润湿母亲嘴唇,指导他握着母亲的手讲述童年趣事……就这样,直到母子俩出院,直到他后来得知患者安详离去。
“这样的生死离别,我见了太多。”5月16日,李豫鄂讲述此事,表情看似平静。他大学学的心理学,毕业后在社区为矫正人员、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及灾后人员提供心理援助。2020年,韩红基金会启动“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湖北15家医院试点,他作为派驻人员来到省肿瘤医院,5年来已服务500多位患者。
“医护人员用医疗手段救死扶伤,医务社工更多用情感去疗愈,提供医疗之外的帮助。”他介绍,一名医务社工一般负责几个科室,平时会和医生一起查房,观察患者情况,如果发现有人情绪不稳定,会考虑提供心理等方面治疗,如果患者有经济困难,要想办法寻找救助资源。医护人员发现这两类情况,也会联系医务社工介入。
现实中,很多患者分不清医务社工与护工的区别。其实很简单,护工只照顾患者生活,医务社工不管这些,他们为患者提供心理和情感方面支持,必要时为困难患者寻找救助资源;患者请护工要花钱,医务社工则是医院提供的服务之一,不需要额外付费。
试点5年,不开药方的治疗惠及20万人次
湖北医务社工,出现于5年前。
2018年,国家卫健委明确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社工部门,2020年首次将医务社工制度化,要求医院配备专职医务社工。湖北省同年开始试点。
懂疾病,懂心理,懂政策,懂资源,对医务社工的这些要求,使得试点初期就面临困境:很难找到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当时的备选人员要么只在社区做过社工,要么做过护士没当过社工。
“刚踏入医院,立马感受到社区与医院工作的巨大差异。”李豫鄂回忆,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他在前期培训基础上,主动到科室,了解门诊、手术基本流程,积极学习安宁疗护、心理疏导、正念疗法等。“这些都是医务社工的基本功。”
5年过去,当初的“小白”已成长为能够培训新人的督导型人才。湖北设立医务社工部的医院也从5家增至50余家,专职医务社工突破300人。
这些医务社工,有社会慈善组织购买服务派驻到医院的人员,也有护士转岗的。在公益资金支持下,他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肿瘤科、妇科、儿科、安宁疗护科、精神科、康复科等30余个科室,陪伴患者跨越痛苦与绝望,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力量。
去年,我省有8家医院通过医务社工争取医疗救助超过190万元。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帮助患者的同时,他们也在托举另一群人。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的精神科病房,医务社工王超前不久主持了一场特殊的“画展”:医护人员笔下的曼陀罗别具特色,这是他们绘画疗愈的作品。有位护士在花瓣间隙画满小星星:“这些就像值夜班时见过的星光。”笑声中,多日的疲惫烟消云散。
王超说,医护人员保持稳定和冷静的心态,对于治疗有着极大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务社工和医护人员、患者都是战友。
近年来,湖北医务社工通过设计“五分钟正念呼吸法”“创伤事件分级倾诉指南”等形式,为医护人员打造“精神防护服”,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支持。
“有医务社工的介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更愿意‘合作’,听医护人员的话,这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多家医院管理者看到了这一变化,同时,医务社工的介入减少了医患纠纷数量。
近年来,湖北医务社工已完成103个专科项目,服务超20万人次。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彦蓉团队的最新调研显示,超过六成患者认为医务社工服务及时且专业性很强,超过五成患者因为医务社工的介入显著提升了对医院的好感。
拿什么留住你,生命之河的摆渡人
调研也揭开了这个年轻行业的困境:人才缺乏。
王彦蓉介绍,近年来老龄化社会加速演进,对医务社工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医务社工的发展远远不足。
“医院首先要保障和发展的是医护人员,他们在救治第一线。”多家医院管理人员直言,医务社工服务体系建设属于“锦上添花”,并非“迫在眉睫”。
中南医院近年为每个临床科室至少配备一名医务社工,总计有60多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这已经属于比较完善的配备,其他试点医院的医务社工数量远低于此。
医务社工是个什么岗?按要求归医院社工部管理,但多家医院的社工部并非单独部门,而是与其他职能部门(如党办、团委等)合在一起,这导致医务社工的工作评价不明晰。有些医院支持力度大,有的只停留于口头鼓励。
更现实的是,医务社工的薪酬普遍较低,医院没有将其作为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他们有的属于行政编制,更多无编制。社会慈善项目派驻人员有周期,期限一到,就要离开。从业者在编制、职称、薪酬三重夹击下,看不到职业前景。
即便如此,受访的几位医务社工仍然认真对待这份被称为“生命摆渡人”的职业。他们说:“能帮助他人,有成就感”“每一份工作都要好好做”…… 但不可否认,已有不少人悄悄离开了这条路。
王彦蓉指出,医务社工在医院中承担着心理支持、资源链接、多学科协作等核心职能,但其发展面临人员不足、职责模糊、资源协调困难、专业发展受限等诸多挑战。医务社会工作在传统医疗卫生体系中属于新兴专业,需要在政策层面制定行业标准。
去年底,湖北省地方标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发布,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医务社工地方标准。今年3月,我省成立医务社工专业委员会,力求推动政府引导、资源整合、试点推广、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等多方合力,探索医务社工在湖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路径。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能享受到专业的社工服务。”李豫鄂心怀期盼。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