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博士转向科普博士,国际科技传播学会(PCST)主席、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赵淑京的人生轨迹有些不走寻常路。而她的职业转向缘起于一次博物馆参观,在那里,她发出了“原来科学和技术还能这样去理解”的感叹,投身科普的好奇心就这样被点燃。
这个周末,赵淑京应邀来沪参加上海科技节,在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她对2027年即将在上海召开的第19届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双年会充满期待。
赵淑京(右)出席上海科技节开幕式走红毯
“无法想象两年后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但我希望通过传播能够抚平不同人群之间的技术鸿沟,比如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AI的便捷。”她坦言,自己已经60多岁,智能手机“玩得不太好”,而她八九十岁的母亲对此一窍不通,“希望两年后可以看到更安全、负责任的AI,也希望更多人能平等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这其中科技传播不能缺位”。
赵淑京出生在韩国一个小村庄,从未去过什么科学类展馆。直到1987年,她到英国伦敦攻读物理学博士,才有机会造访伦敦科学博物馆。那次参观令她无比震撼,包括蒸汽机在内的诸多展品,将工业革命带动的科技发展变成了一种融入生活的文化体验。于是,赵淑京转而攻读科学普及专业,成为韩国与英国首位获得该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
进入21世纪,科技传播的理念逐渐在东亚兴起。2004年、2005年,中韩日三国先后举办了相关论坛,并开始相互交流。赵淑京展示了一张当年的老照片,那是她2004年到北京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论坛”。至此,亚洲对科技传播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充分,在世界上的“能见度”也逐步提升。
过去十多年,赵淑京多次到访北京。这次受上海科技节组委会邀请来沪,她发现上海的科技传播底蕴相当深厚。“主旨论坛上,几位报告人的观点相当精彩。”她认为,“AI+人文”是很好的理念,这意味着人类要更主动地塑造AI技术的未来。
“过去,我们是信息的消费者,现在则是信息的创造者,AI时代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2023年当选PCST主席,赵淑京不断推动面向未来的科技传播变革,“我们在享受AI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应更深入思考如何让科技赋能决策。”
在赵淑京看来,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就需要人们具有更强的创造力,去创造适应本地和本国的解决方案。“亚洲与欧美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适合欧美的科技传播方式可能会在亚洲水土不服。”她说,如果当年完全跟着欧美走,就不会有今天亚洲科技传播的繁荣局面,“归根结底,这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