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回合奏,却好似天作之合。
虹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胡晨韵与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电子手风琴演奏家皮耶罗·阿德拉尼亚在舞台上合奏了一曲《百鸟朝凤》。两位演奏家称此为“首演”——这不仅是他们的首次合作,也是唢呐与电子手风琴的“首搭”舞台。
今天,在202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七届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周盛典之夜,这段中西融合的“首演”成为全场点睛之笔。不仅是音乐,融合创新也延展到场外。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潘奕华告诉记者,此番长宁区充沛“手风琴文化艺术周”Ip内涵,首次将手风琴艺术与区域内邬达克历史地标、商圈、校园融合,联合春秋旅游推出限定旅游产品;同时创新艺术周日与夜“全时演出”模式,打造“观演+打卡+消费”的旅游新体验。
天作之合
现场,当胡晨韵吹着唢呐从观众席走向舞台正中的阿德拉尼亚,观众席发出惊叹,一时间分不清曲中的“鸟鸣”来自唢呐还是电子手风琴。
这一段“天作之合”,仅仅经过一次头脑风暴、两次加起来不足三个小时的排练。不约而同,两名演奏家决定:演出最后来一段华彩——两人每一次排练都会碰撞出新火花,严丝合缝地对齐所有气口和细节,反倒失了惊喜。
在胡晨韵的想象中,手风琴是一个和声乐器,音色上与乐器“笙”有着同工之妙,而笙正是唢呐的黄金搭档。不过临到排演,他越发觉得与其让手风琴“搭档”,不如创新合奏。
阿德拉尼亚也有同感,他一听到唢呐的声音就被迷住了。来中国前,他收到过《百鸟朝凤》的曲谱和录音。到了现场真正听到唢呐的演奏,灵感喷涌。电子手风琴可以模仿鸟鸣声,而且西西里岛有一首民乐的气质跟《百鸟朝凤》很像。他说,最重要的是彼此的感觉对味。尽管上海与西西里岛相距9000多公里,奇妙的是,这座城市的音乐氛围与他的家乡颇为相似。
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副秘书长王从余见证了这一段中西融合的创作过程。“中外音乐家的合作,打开了人们对手风琴艺术的想象空间。”她说,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周在长宁区已办至第七届,音乐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打开圈层。
胡晨韵与阿德拉尼亚有了一个小约定:“上海之春”是一个起点,他们要将唢呐和电子手风琴版的《百鸟朝凤》带到西西里岛演一场。拿这个约定问阿德拉尼亚,他说:“这怎么够,这么好的合奏要全世界巡演。”
IP效应
内容创新让“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周”成为长宁区的一张音乐名片。手握IP,眼下该区正盘活资源,做实“票根经济”、创新消费场景。
此番,区域内企业“春秋旅游”推出了限定旅游产品,用不到一个月就组成了30余人的“首发团”——三天两晚,名曰“邬达克之美 手风琴之旅”;吃住在长宁的同时,还能优先获得3场演出的观摩券。同时,长宁区部分特色酒店推出住店客人可享演出观摩票,市民游客也可凭演出票根获赠酒店送出的优惠。潘奕华说,不同于往届白天排练、晚上演出,此次考虑到不同圈层的受众,演出“全时段”进行。
艺术周期间,其中一场演出在商场“上海荟聚”进行。“当演奏进行到高潮,周围观众身体律动的幅度、踩着节奏的鼓掌,完全模糊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王从余说,手风琴艺术融入城市烟火,触达更多人心。
进一步扩大IP效应在于如何做实“手风琴+”,潘奕华说,未来将通过艺术赋能城市更新,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还将提升不同文化艺术的附加值,做大做深国际文化交流,让多元文化触达更多角落。
原标题:《唢呐搭档手风琴?这场首演实现了……》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单颖文
来源:作者:文汇报 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