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亦是北京农商银行迈开深化改革步伐的关键之年。日前,北京农商银行召开2025年创新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刻把握“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初步拟定了第一批共计96项的创新计划。
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24年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中强调:银行业想要实现逆周期增长,一方面是精选细分市场、发挥规模效应、找准战略定位,另一方面有强大的执行力(以服务客户、打造特色、形成专业)——这,恰好成为北京农商银行的一个注脚。
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在利息、非息业务双轮驱动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09%,为近五年来首次实现双位数增长;利润总额、净利润保持稳健增长;不良率下降0.13个百分点至0.96%;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至超300%,为近三年来最高水平。
行业调整周期如同一场大考,显然,北京农商银行围绕着五篇金融大文章,以创新思维寻得了破局之策。在利差收缩的行业背景下、在国有大行下沉挤出效应的不利环境中,北京农商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展多元化业务增长空间等举措,不仅实现了业绩的稳健增长,还同时提升了业绩质量和经营效率。
践行金融为民,助力实体经济
银行业,对国民经济稳健运行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而扎根于首都逾70年的北京农商银行,则以全力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核心任务。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分别来到1.27万亿元和1.1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1%和0.61%——资产增速高于负债增速,是北京农商银行践行金融为民,助力实体经济的直观肖像。
作为唯一获评“北京老字号”的金融机构,北京农商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通过持续增强民生金融服务能力,助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其带来坚实的发展源泉。
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吸收存款本金同比增长3.86%至8457.64亿元,对公、零售分别同比增长0.86%和5.91%;更重要的是,在定存化趋势的浪潮下,北京农商银行体现出高度的竞争力和强劲的成本管控能力:年内活期存款增幅为4.32%,高于定期存款的3.48%,2024年存款端的利息成本仅同比增长1.23%。
负债端规模稳健增长,且结构调整下成本得到优化,让北京农商银行在资产配置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从大类资产结构上看:2024年贷款及垫款净额占总资产比重提升2.76个百分点至37.96%,金融投资方面则下降0.9个百分点——显著体现出,北京农商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大力度将金融活水注入实体领域,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2024年末,北京农商银行“贷款及垫款”净额同比增长10.1%至4802.59亿元,贷存比提升3.16个百分点至55.65%。
对公方面:北京农商银行立足首都发展,以金融力量润泽实体经济,年末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7%至3927.96亿元,贷款(不含贴现)实现净增近700亿元,位列全市30余家中资银行第五、市管企业排名第一;围绕着五篇金融大文章,出台北京农商银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五大工作方案,推出“专精特新”信用贷、订单贷等产品,建立首批科技金融专营化支行;截至2024年末,涉农、普惠小微、科创、绿色、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实现倍增。
零售方面:北京农商银行通过数字赋能服务升级,优化“凤凰e借”互联网自营贷款产品,推动安居贷、综合消费贷款等传统业务线上化,年末零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8.21%至606.36亿元。其中,为响应国家促进消费的政策,北京农商银行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全年投放汽车更新贷款金额达38.74亿元、惠及3.36万车主;绿色智能家电个人贷款覆盖1144户家庭、金额达1.09亿元,助力零售贷款中的“消费贷”同比激增9.49倍至143.51亿元,也为自身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在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战略下,北京农商银行“贷款及垫款”业务带来142.58亿元的利息收入,同比稳增0.97%;助推“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0.32%至116.94亿元。
多元化布局,增长更为全面
北京农商银行在“利息业务”抗住了利差下行压力,实现了稳健增长;而更令人欢喜的,则是在多元化布局之下,“非利息”业务同比大幅增长75.02%至63.69亿元,不仅实现了“双轮驱动”的良好态势,还使得收入结构更加均衡,“非利息”业务占比同比提升11.47个百分点至35.26%。
众所周知,2024年保险行业“报行合一”新规出台后,银保渠道代理集体承压,但北京农商银行的代理业务收入仅下滑4.96%;而通过拓宽业务渠道,结算清算、理财业务分别同比大幅增长13.38%和43.44%,推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业务同比增长3.79%至10.04亿元;此外,“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在审慎投资下,分别同比增长79.4%和382.45%至40.15亿元和12.13亿元,让“非利息”业务大放光彩。
这背后,是北京农商银行多元化布局的成绩。
清算结算方面:北京农商银行与天津农商行、河北省联社达成新一轮京津冀深化合作战略,共同推出的“京津冀农银通”银行卡发行量超1000万张;在积极落实京津冀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优质企业名单互认方案下,2024年促成三地间银行间市场外汇交易达200亿美元。
债券发行方面:北京农商银行通过创新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既为客户普及金融知识,又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购债体验;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国债承销量排名第七,居地方性银行首位,荣获“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优秀承办机构”,助力了储蓄国债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双轮驱动”下,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09%至180.63亿元,为近五年来首次实现双位数增长;更重要的在于,强劲的“开源”能力让北京农商银行在谋篇布局上更有底气:全年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同比增长12.05%至66.93亿元,这些支出不仅为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
例如,2024年12月,北京农商银行与嘉实基金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后者作为具有“全牌照”业务的综合性国际化资产管理集团,在公募基金、养老金管理等领域表现突出,而北京农商银行则深耕首都且为唯一一家获得北京老字号的金融机构,双方的合作基础广泛,发展前景广阔;除此之外,代销的理财产品中也增加了中银、中邮、南银和北银的产品,产品矩阵进一步得到完善。
尾声
总结来看,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的战略调整和取得的成就,为业界穿越周期的一个范本:整体上不盲目追求规模增长,注重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管控存款结构压缩成本,加大资产配置力度的同时积极响应政策)和质量提升,其不良率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至0.96%、并且将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至322.71%,两项数据均远优于行业均值。此外,通过积极发挥“老字号”的优势,与外部机构强强联合开拓业务增量场景,为长期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毕竟,摆脱单一的业务收入模式同样提升了抗周期波动能力。
不仅如此,在国有大行下沉的竞争背景下,北京农商银行与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在今年3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根同源”的三家银行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在各自定位的优势中相互协同,是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展望2025年,作为五年战略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北京农商银行将进一步迈开深化改革步伐。就在4月10日,北京农商银行召开新一轮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董事长关文杰先生在会上强调,战略绝非追求大而全的覆盖,而是有针对性地聚焦关键,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一经启动,必须全员、全流程、全方位达成,要完善战略承接体系,制定严谨周密的实现计划,避免战略束之高阁。可以看出,在这位新董事长的带领下,北京农商银行在2024年得到焕新成长,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也正在徐徐展开。
内容来源:每日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