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记者 谭琦 通讯员 苏军 尹建军
一个项目落地需要多长时间?
今年1月,根据台风“摩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允许先行使用土地的政策,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完成简便的备案手续后,启动了基坑开挖工作。“按照以往用地审批流程和手续,最快也要今年9月才能动工。”该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比计划提前了8个月动工。
近一年的工期怎么“抢”?
海南省自然和资源规划厅和省林业局携手应答:不断加大要素保障力度,通过开展全省资规系统“资源要素保障攻坚季”行动,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应保尽保、应保快保、急用先保,在自然资源保障政策集成创新、要素精准匹配、用地用林用海保障和审批提速等方面不断发力。
截至目前,2025年全省计划新开工省重大项目159个,已完成资源要素审批项目136个,除暂不具备要素保障条件的22个项目和国务院用海审批事权的1个项目外,要素保障审批完成率100%,推动重大项目投资落地“开门红”,为实现 2025 年自贸港顺利封关运作打下坚实要素保障基础。
海口220kV滨江输变电新建工程过江电力隧道施工现场。
审批提速“抢”工期
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家新一轮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涉及三亚、乐东和昌江三个市县,项目建设点多、线长、面广。
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在进行基坑开挖工作。
“在乐东范围需要建设近40公里的线路,涉及用地面积2000余亩。”乐东黎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君介绍,收到项目用地申请后,立即形成要素保障清单,申报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库,并联启动基本农田补划、公益林占补平衡、林地征占用审批、土地预征收、用地预审、地质灾害评估、农转用组卷及临时用地报批等工作,“多路并进”让项目“抢”到近8个月的工期。
抢占先机的,还有位于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某配套项目。“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项目用地摘牌到投产的过程,太‘给力’了。”海南九丰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春说,以往化工项目的建设周期最快需要18个月,该项目刷新了公司项目落地最快速度纪录。
“我们组建了自然资源要素‘店小二’0号专班和1号专班,0号专班靠前服务,主动对接企业、了解项目诉求,精准要素保障服务;1号专班协调局内部业务股室,把项目选址、土地征转、规划编制和土地出让各个环节紧密串联。”文昌市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主任符传道(专班负责人)介绍,通过梳理优化要素保障工作流程,分批次同步并联推进等工作,同时,推行挂牌出让、带项目出让、协议出让、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不征不转、只征不转”等差别化供地方式,有效保障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火箭卫星产业集群项目集聚落地建设。
“打包”供地补链强链
在要素保障工作中,海南还探索通过供地“组合”“打包”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强筋健骨”。
3月28日,东方市首单以“产业链供地”方式供应的产业用地成功交易,标志着东方市在探索创新产业项目要素保障方式上又有新的突破。“我们计划建设鳄鱼精深产品加工厂,以及民宿、餐饮等配套项目。”海南鳄珍鳄鱼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胡蕴说,目前园区的部分鳄鱼产品都在省外进行代加工,运输成本较大,竞得土地后,公司将加大投资落地鳄鱼全产业链。
海南鳄珍鳄鱼园。
据统计,2024年东方鳄鱼小镇鳄鱼现存量达38万尾,系国内最大的鳄鱼规模化养殖基地。“我们在鳄鱼小镇一产做大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用地保障二三产落地。”东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主任王子超说,“产业链供地”可以推动区域依托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就业、税收增长和区域产业升级。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系湘琼两省要素资源共享共用、产业互补联动的重要平台,作为产业园及临港物流基地设施配套项目——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已于近日开工。“从立项到开工只用了1个月。”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防波堤工程EPC总承包项目项目经理欧阳吉祥为项目的用地保障服务点赞。据悉,总长4220米的防波堤工程计划于2027年3月完工,为航道、码头等工程的建设打好基础。
据介绍,高排港一期项目是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清单的项目之一,通过先行使用土地保障项目顺利开工。
政策“支持”用地审批加速
项目用地保障为什么快?在采访中,企业和职能部门多次提到“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清单”。
这是去年9月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林业局发布的《关于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支持台风“摩羯”灾后恢复重建和复工复产若干措施》中的政策内容,提出优化用地用林用海审批流程,通过各市县政府“列清单”备案的方式,助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保亭段)项目是连接陵水、三亚、乐东等市县,串联“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关键通道。“没有政策的支持,企业根本不敢动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郑婷说,项目用地包含耕地、林地、水田等,土地类型多,涉及集体土地、农垦单位国有划拨土地等。
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保亭段)项目施工现场。
“土地征收环节耗时长,以往需要土地报批后才能开工,等待报批最快要半年。”郑婷说,保亭将该项目列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清单,在最大限度上简化相关手续,确保项目顺利提前动工。
政策集成创新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在海口220kV滨江输变电新建工程过江电力隧道施工现场,滨江路中央绿化带的始发井正在开挖。“土地报批只用了25天。”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业主项目经理周睿说,除了该项目外,海口地区规划建设电网主网的10个项目均纳入灾后重建项目清单保障先行使用土地。
“我们通过提前介入,靠前主动服务,全面梳理诊断每个项目涉及的规划、土地、林地情况,形成个性化项目保障清单,用足用好投资扩容增效‘十五条措施’‘灾九条’‘水十条’等政策,服务指导项目业主用地报批,持续跟踪调度项目进展。”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郑燕良说:“我们同步启动地块详细规划编制、节地评价、用地预审、林地审批、预征收、国有土地收回、征转组卷材料收集等工作,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开展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间,精准高效服务项目落地。”
高水平要素保障是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我们将围绕自贸港封关运作各项工作,在盘活存量资源上下更大功夫,统筹好‘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使得增量保障更加有效,存量保障更加有力。”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党组书记、厅长贾文涛说,今年将根据自贸港产业定位,改革自然资源供应制度,实施更加灵活的差别化供应方式,对同一产业链的多宗土地探索实行整体供应,对不同类别的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对经认定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允许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助力自贸港建设释放更多的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