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保险作为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推进保险公司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提供优质普惠保险服务,强化普惠保险监管政策引领。明确在未来5年,普惠保险体系逐步健全,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改善投保理赔服务,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
提升服务可及性
近两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出台,普惠保险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在政策引导下,保险业面向特定群体积极研发投保门槛低、价格适宜、条款易懂的人身保险产品,让消费者“买得到”“买得起”“赔得满意”。
“健康告知过不了、既往症赔不了”是许多慢性病患者在购买保险时遭遇的困境。由于不满足健康告知条款或受报销药品限制,慢性病患者往往在购买传统医疗险时被拒绝。
针对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保障的空白地带,众安保险于今年7月对众民保百万医疗险进行改进,在延续免健康告知的同时,增加了门诊急诊手术、外购药等高频需要,并通过可选加油包形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用药保障。“慢性病患者面临的最核心问题不是住院,而是长期用药的经济压力与用药自由度。”众安保险健康险产品负责人表示,此次产品迭代侧重于用药需求,未来还将进一步丰富健康险产品线,让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重疾患者能买到更适合他们的医疗险,获得更充分的就医保障。
新市民、新业态人群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主力军,具有流动性强、抗风险能力弱、保险保障不健全等特点。为提升新市民群体风险保障水平,太平人寿在今年5月推出“太平温暖前行特定行业意外伤害保险”,投保范围面向吸纳新市民较多的行业,并且还特别将高空作业人员、焊工、搬运工、重型货车司机等在常规承保范围外的高风险职业人群纳入了承保范围。同时,该产品针对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家政服务人员等新市民群体的职业风险特征,量身定制了涵盖意外身故、意外伤残及意外医疗等适配新市民需求的保障责任,有效提升普惠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拓宽服务半径。
为提升乡村地区的保险服务可及性,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福建创新“乡村振兴保”项目,构建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区域经营+网格驻点”的普惠保险服务新模式。通过搭建面向乡村的普惠保险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全省1036个乡镇、街道和片区的全覆盖。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特定风险,该公司探索有针对性的意外医疗保障,已形成包括寿险、疾病、医疗和意外等多险种在内的乡村振兴类保险产品体系。
助企稳定经营
小微企业作为就业的“蓄水池”和经济活力的“毛细血管”,为我国贡献了超80%的就业岗位。《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开发推广适应小微企业需求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产品,提升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突发灾害、货物运输、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的风险防范能力。
今年6月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发布《2025年中国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风险指数(SMERI)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所面临的整体信用风险在近三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变化及海外企业付款风险的上升。
针对小微企业日常经营稳定及融资难题,保险业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双向发力,助力小微企业稳定经营。中国信保重庆分公司与重庆市商务委共同搭建了重庆市小微出口信用保险统一投保平台,在保障小微外贸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同时,为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和专业支持。重庆市云阳县某企业在两年前初次尝试出口,由于担忧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只采用了预付款的交易方式,企业发展受到限制。2024年,企业投保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出口收汇风险得到有效兜底,企业因此能够大胆尝试灵活结算方式,接单能力显著增强。今年,该企业又因自身规模有限,面临难以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困境。中国信保重庆分公司借助平台了解企业诉求后与其迅速对接,向企业详细介绍保单项下“信保贷”融资政策。企业深入了解后,向相关银行提出基于保单的融资申请,成功获批70万元纯信用、无抵押的授信额度,破解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国信保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浩表示,今年4月份以来,中国信保围绕“数字促普惠”和“服务稳外贸”的目标,持续向企业送政策、送专家、送培训、送融资、送服务,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出海提供便利易得、有效充分的金融支持。今年前5个月,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近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出口渗透率达26.9%。买家限额批复数量同比增长25%,批复金额增长31%,买家限额满足率保持高位,有力支持企业抓住机遇,保订单、抢出口、防风险。
鼎和保险公司近日创新推出了应用质量保证保险替代结清款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出首日即为海南某公司释放6笔结清款26.6万元,有效缓解了供应商资金压力。鼎和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传统物资采购模式中,物资结清款或质量保证金一般需在质保期满1年后才能结算给供应商,这笔资金在漫长等待期内处于闲置状态,既不能给客户带来效益,又占用供应商资金流。而质量保证保险具有小成本、大保障、无抵押、无担保的普惠特点,供应商仅需支付少量保费,就能够凭借保险单提前释放结清款,使企业将更多资源聚焦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近年来,鼎和保险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资金占用问题,构建了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电力交易、应收账款、用电合同5个领域保证保险产品体系,累计为2.36万家供应商替代保证金666.4亿元。
大家保险在近三年推出一系列资产支持计划,累计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提供210亿元生产经营资金,解决资金周转难题,优化融资环境,支持小微企业生态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确保可持续发展
普惠并不等同于低价。若一味地在价格和免赔额门槛上做文章,最终会导致产品质量低、成本高。如何才能让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使其以合理的价格、有效的保障惠及更多群体?
“普惠保险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服务覆盖难题,即因服务网络不足或触达成本过高而难以惠及全部人群;二是风险计量难题,即因精算数据缺失、风险难以量化,导致部分群体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洪梅表示,公司坚守稳健持续的发展底线,多措并举实现普惠保险服务的可持续性。一是合理定价。持续优化和调整精算模型,利用大数据,对服务各类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普惠产品精准定价、设置差异化保障功能,与社会保险、传统商业保险形成保障范围互补的多层次保障。二是定期回溯。根据赔付数据、医疗通胀等因素逐年优化保障方案和价格,避免长期亏损或保障不足。三是升级服务。通过安全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具有附加值的服务,在提升客户黏性的同时,降低参保人群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四是优化运营。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五是严控风险。积极与政府、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分级诊疗和合理用药,减少过度医疗导致的赔付压力。通过多家保险公司共保或再保险进一步分摊风险,防止单一主体承压过大。着眼未来,洪梅认为还需要在加强社会认知、深化政企合作、多方数据支持等方面重点发力,进一步推动普惠保险发展变革。
《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研究将普惠保险发展情况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价体系,建立普惠保险考核评估机制。对此,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表示,难点在于如何确定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标准。“如何衡量一个产品是不是真正的普惠保险产品?这个标准必须是科学的,才有利于普惠保险体系建设。价格是价值的外在体现,成熟的市场应该关注价值,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比价,否则就会走偏。”
魏丽认为,保险本质上是互助共济机制。保险机构只是风险和资金聚散的平台,本职工作是做好风险定价和保险服务。因此,普惠保险要在压缩不必要支出成本的同时进行精算平衡,不能盲目卷价格。定价有依据,收支平衡才可持续。只有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才能将更多保费用于赔款,从而真正惠及参保人。此外,她还建议充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普惠保险收支平衡,保本微利,要有勇气和信心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做好信息披露,这是提升消费者保险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纠纷的有效手段。”(经济日报记者 杨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