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城市的教育质量已稳居全省前列,其改革的刀刃应指向何处?
时隔五年,今天(4月10日),佛山再度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以市几套班子领导出席的高规格阵容,昭示着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战略决心。
佛山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响应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广东教育强省的时代召唤,准确把握“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现实所需,顺应佛山全市人民和干部群众对高水平教育的热烈期盼。
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呼唤一个现代化教育强市。
佛山是全省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教育大市,但同时佛山基础教育发展也呈现鲜明的“二元特征”: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五区均被立项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另一方面是五区教育的区域差距、校际落差较大。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基层,如何在开展环“两江”先行区等新板块建设中,补上基础教育这一先手棋?
佛山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就要统筹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在强化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工作协同中,加强市级统筹,搭建“优质校+新校+薄弱校”的教育共同体,优化全市学校的校点布局,不断缩小五区教育的鸿沟,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这是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佛山方案”,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再造一个新佛山”,迫切需要建设一个现代化教育强市。
“再造一个新佛山”首要就是发动一场产业形态的现代化大变革。但作为GDP万亿城市,佛山高校数量在同等经济体量城市中垫底,双一流高校也“挂零”,制造业高地与高等教育洼地的撕裂,阻碍着佛山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佛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佛山决心要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助力发展之强。解决佛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整体科研创新水平还不够高、产业人才培养供给和需求还不够适配、高校成果转化能力还有待提升等种种问题,提升领军人才、紧缺人才、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推动全社会增强创新意识。可以说,立足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支撑佛山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雨林”。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培养一个个只会死学书本、只懂考试的“升学机器”。
因此佛山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这个“现代化”同样蕴含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中:既要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各项改革,尤其是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率”等功利化教育评价导向;也要聚焦立德树人,贯彻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市教育大会还部署了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运用AI数字化赋能教育、改善佛山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对师德失范“零容忍”、满足非户籍人口等特殊群体入学需求等一系列举措,涵盖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系统勾勒了下一个五年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的崭新图景。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城市竞争已从“比较优势”转向“系统优势”。教育已不再是被动适配发展的“配套工程”,而是主动塑造未来的“战略武器”。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佛山正以教育现代化挺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脊梁。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不仅将让每个孩子的成长路径都绽放独特光彩,必将滋养出更具强度和韧性的城市竞争力。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黄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