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陶辉 通讯员 张洁琼 肖运泉)在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五分村,一座废弃多年的红砖厂,近日成了热门打卡地。70岁的老农姜军明,耗时20余年,在这里打造了一座满载“时光记忆”的民俗小院。
从古朴的水车、石磨,到怀旧的剃头刀、私章,上万件老物件静静诉说着往昔民俗的动人故事。更令人钦佩的是,这位朴实的农民,为寻得这些“宝贝”,足迹几乎踏遍全国,甚至不惜倾尽毕生积蓄。他常说:“这些可不是破烂,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瑰宝!”
痴心老农的“寻宝记”
“瞧瞧这个三羊开泰红木柜,左边在浠水淘的,右边在蕲春寻的,整整花了三年才凑成一对!”轻抚着油光锃亮的柜门,姜军明眼中闪烁着光芒。
20多年前,老姜在武汉徐东古玩市场观摩时,被那些精美的瓷器深深吸引,从此便踏上了民俗收藏之路。
没有专业的收藏知识,他就上网查资料、虚心向老师傅请教;遇到骗子用假货蒙骗,他笑着自嘲:“这是交学费练眼力呢。”
“我常去河北保定、河南泌阳、江西南昌、恩施、宜都、咸宁通山、通城等地,看到心仪的‘老玩意’,总会想尽办法带回家。”老姜打趣道,自己平常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但买藏品时“眼睛都不带眨的”。
“那时候,村里人都觉得我疯了。”老姜指着眼前的一堆物件说,“可你看这些,哪一件不能勾起人们的童年回忆?”
砖厂里的“疯狂改造”
2023年初,听说村里打算改造废弃砖厂,姜军明一拍大腿:“建民俗博物馆!”
从此,这片荒地上便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忙碌声。
在小院建设过程中,五分村的党员群众纷纷利用空余时间来帮忙,整理藏品、清扫卫生,大家都盼着这个小院能早日建成。
为了把博物馆建好,姜军明把毕生积蓄80万元都投了进去,每天省吃俭用,亲力亲为地布展厅、抬物件、搞绿化、修道路。就连建造用的木材,都是他亲自去收购的。
姜军明说:“我只是想圆自己的一个梦,一个人一辈子总得为社会做点什么,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这座博物馆上。如今,博物馆已初具规模,2024年4月,“民俗小院”正式对外开放,免费向公众开放。走进五分村,远远就能望见一个古色古香的乡村院落,中式建筑、木质雕刻,民俗和农耕物件一应俱全。
会“说话”的老物件
宋代的汉白玉石刻、明代的木雕、清代的莲花纹中药柜、民国的马灯、泛黄的小人书……
踏入“民俗小院”,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瞬间与喧嚣的现代世界隔绝开来。
在“民俗小院”的各个展示区域,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那些精心收集的老家具、雕刻或摆件。它们被老姜巧妙地布置在书房、厨房、客厅、餐厅,甚至卧室里,生动地还原了一家人过去的生活场景。
走进卧室,老姜睡的那张红木床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床的雕花精致细腻,老姜满脸自豪地说:“这套床是2013年我从沙窝收购来的,前几年有人想出20万收购,我都没舍得卖。”
“这只笔筒我也在用呢!”在卧室的写字台上,老姜拿起雕着喜鹊登梅的黄梨木笔筒,“老物件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焕发生机。”
“我想让每一件展品都成为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老姜坦言,自己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能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