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一条“渠”激励一座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9:33:00    

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清水绕山流。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地处太行东麓的林州,上世纪60年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为了改变缺水困境,十万民众上太行,劈山凿渠十春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奇迹,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60年来,一代代林州儿女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从吃饱肚子到过好日子,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林州市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0亿元。

“天河”新貌: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

一渠清水,穿峭壁、绕群山、润良田。

春灌时节,巡水渠、测水位,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忙起来:“老一辈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凿渠引水,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条渠。”

张学义的爷爷张运仁,是红旗渠第一批参建者。上世纪60年代,张运仁自带工具,自备口粮,上山凿渠,不幸牺牲。

张学义的父亲张买江,接过钢钎,再入太行,修渠九载。

一条渠,三代人,清水延绵。如今,430余名护渠员查隐患、保畅通、护安全,红旗渠稳定运行,长期发挥综合效益。

“前人修渠,后人护渠。红旗渠通水以来,我们坚持建管并重,先后投资6.2亿元,实施4轮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技改与现代化改造,目前红旗渠从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到工业供水、生态补水,功能更加多样。”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表示。

从“人工天河”到现代水网,这条生命渠更现代。

春耕正忙,翻越太行的漳河水,汩汩入田间,小麦返青拔节。“不浇水,亩产五六百斤;浇一水,亩产800斤;浇两水,亩产就能过千斤。”林州市桂林镇桂林村种粮大户郭振红说,“红旗渠的水按时来,丰收有底气。”

“红旗渠的渠系总长1525.6公里,建有水库48座,塘堰346座,形成‘长藤结瓜’灌溉体系。近年来,水利部门巩固骨干渠系、完善计量设备,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主任郭增宝介绍。

红旗渠数字孪生平台上线,“人工天河”装上“智慧大脑”。“数字孪生系统全部投用后,红旗渠用水申请时长将从2天缩短至2小时。”郭增宝说。

从凿山引水到护山护水,这条生命渠更绿色。

红旗渠与太行山,水与山的协奏。

一渠嵌于山岩,清水淌在山腰,两岸草木葱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治山、护渠、增绿,红旗渠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林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建富介绍。

护水,水更清。县乡村三级河长日常巡河,清理垃圾,封堵排污口,红旗渠被河南省评为美丽河湖特别案例。

治山,山更美。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形成“松柏林盖山顶,用材林缠山腰,经济林铺山底”的立体格局。

林州市着力构建现代化水网,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截至目前,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

兴水惠民:乡村特色产业、文旅产业发展有了新动能

红旗渠畔的林州市河顺镇,万盛家庭农场负责人崔保丰和村民在田间忙碌。“一朵花长成一个大产业,巴掌大的金丝皇菊按朵卖。”崔保丰说。靠着红旗渠的稳定水源,崔保丰大胆闯,种植新品种,发展菊花茶等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菊花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田间新绿、车间轰鸣、城市烟火气,红旗渠水润物无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一渠清水,为乡村引来“振兴水”。

“好水好土,种出富硒小米。我们研发了小米锅巴、小米醋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去年加工小米170万斤,带动1万多名农民订单种植。”中粟优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平介绍。

山水优势寓于产业发展。采桑镇打造农旅产品展销中心,建设研学游实践基地。河顺镇成立了4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3000亩小米种植区、2000亩油用牡丹种植区。今年,林州市将培育壮大小米、菊花、红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叫响林州特色品牌。

一渠清水,为文旅融合引来“发展水”。

红旗渠带火了“乡村游”。石板岩镇桃花雅居民宿负责人宋海鸥感慨:“红旗渠自带流量,我们打造精品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

林州市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乡亲们吃上“旅游饭”。目前,“红旗渠人家”民宿达到65家,形成了大峡谷、红旗渠、万泉湖和西部休闲带4个民宿集聚区。

擦亮红旗渠品牌,文旅业态更丰富。光影交错,算法还原,红旗渠纪念馆中的3D光影秀,让游客仿佛置身当年凿山的历史空间。围绕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殷墟等,当地设计精品路线,开发研学游、红色游、山水游等旅游产品;打造红旗渠文创品牌,推出350余款文创产品。2024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965.23万人次,综合收入11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6%和12.94%。

“我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旅资源,做强做优写生、研学、红色旅游等业态,每年推出文创单品100个以上,推动产业聚集成群。”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元飞说。

精神之渠: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红旗渠水润良田,红旗渠精神沁心田。60年来,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人民不惧困难、奋斗不息,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回望历史。修渠缺物资,怎么办?白手起家,建水泥厂、石灰厂、修配厂、铁匠炉,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造。

再启新程,自力更生,步履坚实。缺技术、缺资金,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排排管纱高速旋转,纺出可供电路板和芯片“穿”的电子布。“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信心,一次次攻关,公司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公司负责人表示。

林州主动作为,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引进5G智能终端、通信模组、5G高频元器件等企业,今年将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50家。

艰苦创业,迎难而上。

山崖之上,“青年洞”三个字格外醒目,这里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彼时,凿渠遇上绝壁,300多名青年挺身而出,17个月奋战,打通了这条616米的隧洞。

红旗渠精神感染一代代青年。林州市863科技园又称“青年创业之家”,一批批青年大显身手,注册入驻企业5100余家。

团结协作,凝聚合力。

红旗渠是一条“团结渠”。当年,为解决资金困难,当地组织工程队到各地承揽工程;运输材料不方便,当地就组织先遣队架桥填沟、修简易公路……

如今,从组织190个文明单位与190个村结对帮扶,到选派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团结协作,激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之力。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

一条渠的背后,是10年的苦干实干,是脚步丈量1500多公里渠线的风雨无阻,还有上游地区六十载如一日的跨省调水支持。

红旗渠精神温暖一座城。“爱心妈妈”团队与困难儿童结对帮扶,“红旗渠少年讲解团”的小导游们为游客讲述红旗渠故事……汩汩暖流汇入万千人家。

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奋斗基因。水利部门编撰《水利中国的精神丰碑——红旗渠水文化》等读本,推动形成传播力强、教育意义深远的水文化成果,红旗渠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

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表示,将一如既往扛牢历史责任护好渠,全力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让红旗渠水更清、景更美,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王 浩 张文豪 李晓晴

  
相关文章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一条“渠”激励一座城 “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在京召开 早读|今天下午迎清明假期出行高峰;“山西姥爷”抵达深圳续写温暖故事 小米汽车爆燃事件,车主、车企谁之过? “人没了”,3人身亡!男友发声:女友遇难,两人只差一个婚礼!小米通报细节 小米公开回应 SU7交通事故细节公布 激发消费活力 打造特色品牌 2025太行周末大剧院演出启动 春天来山西,邂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