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宜丰发布】
在官山自然保护区的广袤山林间,活跃着一支充满活力与专业精神的青年团队。他们以基层资源保护与科研监测为核心使命,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守护生态绿色家园。 这支队伍以70后至00后的成员为骨架,融合山林守护、资源监测和科普宣教等多领域,展现了现代生态保护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我愿将余生奉献给官山
兰勇:江西宜丰人,1984年10月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在2008年8月入职官山保护区开启自然保护生涯,先后在东河、龙门、西河、科研科、保护科、办公室等部门锻炼。
保护区的基层保护站多数地处偏远山区,条件相对艰苦,工作枯燥乏味,然而他却先后三次主动申请到基层工作。于2022年再次主动申请回到了现今所在的保护区基层一线——西河保护站。在站内积极参与资源巡护、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工作,现阶段侧重于鸟类资源调查和自然科普教育。
工作感悟:保护区是人类的绿色宝库,守护它是我们的荣幸。未来,我会继续做官山的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继续像过去的十七年那样,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我愿将余生奉献给官山,奉献给自然保护事业。
团结,包容,正心,实干
守护青山32年
戴宇峰:出生于1972年10月,自1993年毕业于南昌林校(前身是江西省第二林业学校)林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官山自然保护区工作,先后在东河、青洞、西河等基层保护站工作,自2020年7月被调到西河保护站至今。
当前在西河承担的主要工作是资源管护、科研监测和社区走访以及站内日常工作。侧重在红外相机布设及数据整理,同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野外调查工作。
工作感悟:说到对工作的感悟也无其它,仅以“团结、包容、正心、实干”八字与诸君共勉。
十七年如一日
坚守在生态保护的基层最前线
黎杰俊:1984年出生于江西宜丰,男,毕业于南昌大学,之后在海南省支教,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于2008年考录到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生态保护的基层最前线。
目前在西河保护管理站的主要工作为科研监测、日常巡护、科普宣教、社区走访等。平时工作中注重对各种昆虫及小动物的拍摄及后续的鉴定分类。
工作感悟:保护区的工作简单而又不简单,在基层一线也大有可为。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方向目标为之不断努力。
为自然生态保护倾尽全力
让保护区永绽光彩
龚雨:江西南昌人,1998年出生。2016-2020年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专业;2023年8月至今就职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在西河保护管理站,工作内容主要为巡山护林、科研监测、宣教走访等。
工作感悟:在保护区工作的这段时间,我真切地感知到,这里是一座充满奇迹的天然宝库,有着无数珍贵的自然资源,守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巡护时的严守规定,细录数据;科研时的求真务实,深入探索;走访里的真诚交流,排忧解难;宣教里的用心传播,呼吁参与等等,每项工作都承载着守护自然的使命,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其中一员,我们要不断学习知识、磨炼本领,为自然生态保护倾尽全力,让保护区永绽光彩。
00后“生态小白”成长为
守好这方山水的林业人
康童:女,江西奉新人,2000年5月出生。2021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22年3月入职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前在东河保护管理站工作。日常工作主要为科研监测、野外巡护、科普讲解。
工作感悟:在初进入保护区工作时,比较难以进入状态。对于很多专业的林业知识,感觉到很陌生和不理解,但是保护区有很多的前辈们,传授给我很多业务知识,让我逐渐从“生态小白”逐渐成长为理解自然保护区,守好这方山水的林业人。
作为基层专技人员
工作三年成就满满
李梓锋:男,汉族,江西修水人,2000年7月出生。2022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园林专业,2022年10月入职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目前主要工作为做好保护站每日工作记录、对站内珍稀植物进行养护、管理好保护站的科研宣传设备、完成每月巡护任务、安装回收红外相机并及时处理红外相机数据、根据安排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的调查工作,以及科普宣传。
工作感悟:在保护区工作了快三年,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论是保护了珍稀动植物,还是科研调查出新种,亦或是通过自然教育课堂教给了小朋友们有关自然的知识,都让我成就感满满。
“从微距镜头下的昆虫足肢到巡护路上的兽类足迹,从监测数据到田间地头的讲解——我们相信,每一代人都能找到与自然对话的方式。”这支跨代际团队正以青春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守护答卷,让科研的严谨性与人文温度在绿水青山间共生共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