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姜3月初涨到了每斤3.5元,多亏齐鲁银行三天就批下30万元贷款,真是及时雨。”在安丘市石庙子村的恒温冷库前,志博食品加工厂负责人王忠亮轻点手机查看实时姜价,库内600吨大姜静待最佳上市时机。3天获批30万元“大姜贷”、利率优惠1.5个百分点——这笔齐鲁银行潍坊分行的贷款“及时雨”,让他赶在价格低位完成收储。
在汶水河畔,物流车将安丘大姜运往全球市场。作为“中国姜蒜之乡”,安丘大姜年产值达120亿元。齐鲁银行以“一县一品”特色模式破解产业融资难题,让潍坊乡村振兴的“姜”山图景愈发多彩,在普惠金融答卷上镌刻下“齐鲁方案”。
创新“大姜贷白名单”模式,畅通普惠金融“毛细血管”
“每吨收储成本6000元,600吨就是36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王忠亮拉开恒温库门,指尖划过整齐码放的姜垛。这位首批采用“恒温储藏+订单农业”模式的姜农,今年年初曾一度陷入融资困境。齐鲁银行安丘支行客户经理于浩东在走访中捕捉到这个需求,为其启动“大姜贷”绿色通道。借助潍坊市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通过再担保集团提供的“见贷即保”服务,从资料收集到放款仅用72小时。“这比传统贷款节省了7天时间,利率还优惠了1.5个百分点。”王忠亮算着经济账,这笔资金让他赶在3月份生姜新一轮价格周期前完成了全部收储。
石庙子村聚集了五六十户大姜种植户、近20个加工厂,织就了从大姜种植到收储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如何将金融服务更快、更优、更精准地投放到农户手中?齐鲁银行潍坊分行创新“大姜贷白名单”模式,将石庙子村作为“整村授信”试点服务村,通过与村“两委”的深度合作,开展“背靠背客户评级预授信”,并推出以农户子女为担保的“亲情贷”模式——农户子女可提供信用担保,既解决担保难题,又构建家庭联保风控网。目前已对该村23家种植户、7家加工企业进行精准画像,累计预授信1100万元。
“我们像给大姜‘建档立卡’一样为农户精准画像。”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于浩东,如今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链接父老乡亲。“农村发展离不了银行,村委要为村民争取更多福利。”石庙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福明说,“齐鲁银行对老百姓和产业帮助特别大,服务很好。 ”
值得关注的是,齐鲁银行下一步将按种植面积、储存能力、加工规模等维度细分客群,设计出“种植贷”“仓储贷”“加工贷”等子产品,进一步破解大姜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深耕"一县一品"战略 铸强县域经济"金钥匙"
“一县一品”,是齐鲁银行深耕普惠金融的切实战略,通过多年的打磨已成为闪光的招牌。“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在潍坊这片农业沃土上,齐鲁银行更是将“一县一品”锻造为激活县域经济、托起农民致富梦的“金钥匙”。
齐鲁银行潍坊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聂超介绍,分行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一县一品”为抓手,因地制宜推出“青州花卉贷”“寿光大棚贷”“化龙胡萝卜贷”“景芝酒水贷”“昌乐西瓜贷”“昌邑冬枣贷”“诸城大田托管贷”等系列特色产品,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真正实现“一产业一方案、一县域一特色”。
据了解,在网点布局上,齐鲁银行潍坊分行已实现全市所有县级市全覆盖;在管理机制上,齐鲁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立“一县一品”考核项,从机制上形成推力;在创设环节上,该行立足各地产业特色,通过成立快捷小组、联席会议机制等渠道,深度对接县域产业集群特征,推动个性定制化方案迅速落地;在风险控制上,通过引入潍坊再担保、山东省融担等融资担保机构,推出“见贷即保”等特色服务,实现金融产品与县域特色产业精准适配、风险可控的良性发展格局。
这些举措和机制共同构建起齐鲁银行潍坊分行“输血三农”的硬实力,为种养农户“雪中送炭”,帮小微企业“锦上添花”,替产业升级“保驾护航”。据了解,截至2025年2月末,齐鲁银行潍坊分行普惠贷款余额超过27亿元,其中普惠涉农贷款余额超过9亿元;普惠客户数约800户,其中涉农客户数300余户,占比超过40%;2025年普惠涉农贷款新增7000余万元。“我们计划进一步跟当地产业龙头、协会组织深化联系,做好基层共建,让金融服务不断向下延伸。”聂超表示。
记者:高莹 摄影:高莹 编辑:刘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