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吹着陶笛的孤独症少年小岱,清澈的眼神、纯真的微笑让人动容;视障女孩丸子独自踏上1200公里的返乡路,多名工作人员和乘客接力“护送”,助她平安抵达;视障博士生黄莺拄着盲杖去食堂给室友带饭的视频走红网络,二人的友情被网友称作翻版的“铁生和余华”……近段时间以来,一则则暖闻让人们看见了爱与被爱中绽放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就从此聊起。
其实,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守护,不仅显现在网络空间的温情互动中,更浸润于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融入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从手语翻译服务出现在更多办事窗口,到文化盲道越铺越宽,再到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的不断推进……社会支持网络越织越密,正在构筑一个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努力铺就“无障碍”的文明通途。
“每个铁生都有自己的余华”,网友的感慨,背后蕴含一种观念:让特殊群体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不仅需要设施无障碍、环境无障碍,更需要认知无障碍、人心无障碍。包含一份期待: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最质朴的平等与包容,既不应是被忽视的“隐形人”,也不应是被过度呵护的“温室植物”。
可喜的是,当下,从影视作品到日常生活,走入公众视野的一些个体,正在渐渐打破标签化、单一化的叙事。电影《小小的我》热映,让“刘春和们”不再成为被凝视的标签,许多脑性瘫痪者也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日常生活,打消了因不了解产生的偏见。脱口秀舞台上,黑灯与小佳用幽默解构身体的残缺,逗笑观众的同时,打破了因同情带来的隔阂,构筑了平等对话的空间。当“同情者”的目光化作“同行者”的默契,当“他们”的叙事变为“我们”的日常,平等、尊重与接纳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将化作温暖人心的力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电影《小小的我》剧照。图片来源:新周刊
也经常有人说,能正常融入社会生活的只是少数幸运儿。客观来看,当前,对特殊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仍然存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相关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无论是无障碍通道被遮挡占用、导盲犬数量不足导致供需失衡,还是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面临资源短缺、残障人士就业遭遇隐形门槛,痛点就是着力点。看到不足、摸清需求、读懂期待,把政策善意转化为务实行动,让平等、包容的理念扎根于公共意识的土壤,社会文明将在每一次善意的问候、每一双伸出的援手中不断跃升。
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生命画卷的执笔者,以不同姿态为世界增添色彩。视障者蔡勇斌,敲击代码研发助盲辅助程序,为更多视障人士带去便捷与光明;孤独症少年舒海峰,用琴声与世界对话,在黑白键上叩击出治愈人心的乐章;“无声”面包店里的听障面包师,揉面团、迎顾客,用笑容融化陌生与隔阂……于特殊群体而言,善意与关爱,是照亮内心的灯盏,而他们反馈给世界的真诚与勇气,又让生命的光辉在相互映照中愈发璀璨。
生命与生命,彼此照亮。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在生命的长河中,肉身之躯或许脆弱,但无畏、坚韧的精神可穿越困苦与迷雾,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互助可架起彼此支撑的桥梁。从“保障生存”到“赋能发展”,从“消除歧视”到“拥抱多元”,当牵挂变为行动,当支持成为常态,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温暖灿烂。
这正是:
携手共晴雨,有爱天地宽。
大家晚安!
(文|郭玥)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