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美丽云南建设”2025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专场发布会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各自取得成效。
普洱市:建设“大象食堂”7000亩,全国一半以上亚洲象在此繁衍生息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相衡表示,2022年以来普洱市完成营造林134.04万亩,完成95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3265.95亩生态修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23%。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22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总面积28.04万公顷。哀牢山站、澜沧江站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成了野生亚洲象救助中心,建设“大象食堂”7000亩。生物资源更加丰富,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西黑冠长臂猿和全国一半以上的亚洲象在普洱繁衍生息。
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抓好废弃物管理的同时,普洱市也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目前,普洱市已创建4A级景区12家、旅游星级饭店22家、旅游等级民宿10家,“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普洱体验场景得到丰富,“千年茶韵·一城咖香”城市名片逐步擦亮。
西双版纳州:雨林城市接待近70万人度假旅居
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国强表示,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坚持保护为先,涵养生态之美,完成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胶园建设16万亩,新增珍稀林木2.1万亩。建成22个湿地保护小区、12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6851.8万亩,创建4个热带雨林保护自然教育基地,修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671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68公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95%以上。
在实施城乡绿美工程,创新推广“四个帮带”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比武”等模式过程中,西双版纳州突出“热、傣、水、边”雨林特色,因地制宜结合乡村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情况,树典型、推样板,全力以赴抓落实,发动全社会参与绿美建设。近三年,累计完成城乡465个点位的绿化美化,新增绿化面积259万平方米,创成省级绿美乡镇9个、省级绿美村庄18个。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动植物资源开发的雨林徒步、亲子研学、康养旅居等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州接待游客704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超1058亿元,接待海外旅游者26.35万人次,旅游外汇总花费1.67亿美元,近70万人到西双版纳度假旅居。
大理州:申报全国示范标杆,相关工作正在推进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兴说,大理州以洱海保护为核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成129公里洱海生态廊道,串联湿地4万亩、库塘307座,退还湖滨带1706亩,搬迁居民1806户,实现“人退湖进”。
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形成三大特色模式。大理州2024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旅游收入破千亿。高值农业品牌化。推广绿色水稻5.5万亩,氮磷排降50%,“苍洱留香”大米溢价超30%,新增产值1262万元。
当前,大理州因在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其他几个兄弟州市一起作为云南省美丽城市建设“第一梯队”,向生态环境部申报全国示范标杆,相关工作正在系统推进。
德宏州:累计造林72.13万亩,义务植树1845万株
德宏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必增表示,德宏州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德宏州成立了全国首支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有效遏制了有害生物入侵。目前,全州已知野生动物超过1000种,其中11种野生鸟类仅在德宏被发现。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五分之一,39种为德宏特有。中国分布的5种犀鸟在这里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德宏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德宏州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截至2024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9.07%,较“十三五”末大幅提高42.27个百分点,有效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将绿美城乡建设作为美丽云南建设的重要抓手,德宏州大力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每人每年种三棵树”的号召,累计造林72.13万亩,义务植树1845万株,森林面积持续扩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居民出门见绿、推窗见景。
开屏新闻记者 张勇 实习生 成雨晴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