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安在线
在合肥的科学岛上,藏着一位太极拳高手。
他叫史子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科研中的他,参与过“嫦娥钢”的研究,目前正在参与“人造太阳”(EAST)后续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低活化钢研制;生活中的他,曾拿下四个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冠军,在阅读传统文化中找寻科研灵光。【详细】
2024年9月,#我国打破美国水冷磁体世界纪录#冲上热搜。
纪录的背后,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功不可没。
日前,该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在团队中,有这样一个人:科研中,他与磁场“较真”,和团队一起打破世界纪录;生活中,他将运动当“调味品”,却拿下多个羽毛球比赛业余组双打冠军。
他是钱新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工程师。【详细】
科研上,他的主攻方向是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估,立志消解公众谈“核”色变的恐慌心理。
生活中,他是一名“行者”,徒步攀登是他的最爱,虽然也曾有过在山里冻得瑟瑟发抖,因为害怕失温而夜不能寐的“惊悚”往事,但他说看到日出的刹那,还是觉得不枉此行。
“徒步嘛,就是想着来都来了,总该爬上去看一下山顶的风景吧”,这位是王韶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博士后。
无论是科研闯关还是户外徒步,给自己一点正向的激励,都是他应对的“小技巧”。【详细】
【详细】
在合肥科学岛,他是给“人造太阳”装“安全带”的人,为“人造太阳”一次次冲击纪录保驾护航。
在贵州的大山里,在新疆偏远地区的学校,他带孩子们探索“人造太阳”的奥秘,为“人造太阳”招募一代又一代“追光者”。
他是王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国重器“人造太阳”背后的青年守护者,也是坚持了10年的科普志愿者。【详细】
这届“00”后有点东西。
顶得住戈壁滩的风,抗得住青海湖的浪,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还能在“王者峡谷”里“纵横驰骋”。
他是赵天睿,今年24岁的他,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在读研究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追星星的人”。【详细】
白天,她是科学岛上的科研工作者,晚上,她是音乐剧场里颜色最鲜艳的酷girl。高考前,文科成绩好到让老师惊叹,大学专业却因为“我想试试”选了机械工程。工科成绩再一次高调刷屏,她又跳转理科,研究从未接触过的大气光学。
她叫王姜菩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大气光学中心在读博士。【详细】
责编 汤 宁
初审 陆璐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