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地铁5号线,一男子因嫌弃旁边乘客衣服沾灰,不停辱骂邻座乘客。此时,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进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随后,女乘客又轻声安抚邻座乘客:“没事儿。”目前,辱骂他人男子已被行政拘留。这位女乘客的挺身而出,是一束穿透沉默的微光,不仅让人看到了善意,更让人钦佩她的勇气的同时有了启发和思考。
当多数人惯于用"不要多管闲事"作为生存哲学,这句"我愿意跟他挨着",实在是对公共空间伦理秩序的一次重要修复。面对公众场合的争执、矛盾或者不文明行为等,其实多数人都有感知和情绪,但常常羞于表达,或者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选择了沉默。
这难免让人联想起类似的事件,比如前几年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事件,有人看热闹拍视频,也有人围观沉默,只有个别人选择上前去给强行拖拽导致衣不蔽体的女乘客盖上衣服,维护其尊严。在激烈冲突面前多数人的沉默围观是冷漠的,北京地铁女乘客这句坚定发声则是珍贵而有力的,打破了"事不关己"的沉默,带给当事人温情,更给了无数人启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城市文明进程正在重塑陌生人社会的连接方式,“多数人保持沉默”的局面在近几年逐渐有所好转。从高铁霸座事件中的集体声讨,到地铁猥亵案里的视频取证,再到这次冲突中的温情解围,都显示了公众态度从消极旁观到积极介入的转变。毋庸置疑的是,个体勇气的背后,是制度支撑与文明积淀的共同作用。
面对公共场合不文明、不合理的行为时,我们应该用“站出来”取代视而不见,用“勇敢发声”取代沉默围观,只有人人都释放这些珍贵的善意,才能聚集起无数温暖,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坚定前行。(汪艳)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