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航天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9:59:00    

今天(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2025年4月17日,国家航天局举行2025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回顾一年来中国航天成就,介绍今年重点任务。

2025年

“中国航天日”主题发布

今年航天日主题是“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寓意全世界全人类共享同一片浩瀚星空,体现中国航天一直主张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维护外层空间安全、造福全人类的宗旨,推动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指中国航天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未来更加遥远的深空任务,探索浩瀚宇宙,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不断推进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号召航天人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倡导广大公众关注和支持航天事业,特别是鼓励青少年热爱科技、勇于探索、追逐梦想,厚植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社会基础。

回顾2024年航天成就

介绍今年重点任务

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在浩瀚宇宙中的探索征程稳步推进:

2024年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载人航天任务刷新纪录,天舟七号、八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投入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

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着力推动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数据面向全球公布,为国际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地球物理空间数据资源;

中法天文卫星成功捕捉到多个伽马射线暴,将在空间天文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2025年,中国航天任务更为繁重,航天工程任务密集实施:

天问二号将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任务;

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

中国与欧洲合作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将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变化规律;

中意电磁监测卫星02星将择机发射,服务地震预测研究。


甘小教一起学习中国航天日的相关知识——

中国航天日的由来



Space Day of China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首个里程碑。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设立中国航天日奠定了历史基础。

东方红一号


2004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时任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与时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共同撰写、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国航天节”的提案。

长征二号 F

2009年,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上,梁小虹首次提出《关于设立“中华航天节”的提案》,后将“航天节”改成“航天日”。之后每年全国两会,若没收到满意回复,他就会继续呈交提案。


2013年4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政协科协界委员提议设立“中国航天日”并提交提案。8月,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答复,由国防科技工业局推动相关工作。12月25日,来自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航天系统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院士、专家20余人,对“中国航天日”的具体日期进行了讨论,并决定正式启动“中国航天日”的设立程序上报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2014年1月4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就梁小虹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讨论并提出3个备选日期,分别是4 月24日、10月8日和10月15日。最终,大家认为将4月24日作为“中国航天日”最具代表性和纪念性。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宗旨,弘扬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



Space Day of China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1960年2月19日,中国首枚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发射升空。尽管飞行高度仅8公里,但它标志着中国迈出了探索太空的第一步,为后续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事业从此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导弹搭载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这一壮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核导弹技术的国家,极大提升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太空中响起中国乐曲《东方红》,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启了中国的太空时代。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该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我海军潜地导弹武器装备的空白,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能力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定点地球同步轨道,开启了我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为广播电视、远程通信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并返回,全面验证了载人航天七大关键技术,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向载人航天迈出关键一步。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这次飞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它肩负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分布等重要任务,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航天从地球迈向月球,开启了深空探测的征程。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时,成功完成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迈出了中国人舱外行走的第一步。他进行了19分钟的出舱活动,在太空中挥舞五星红旗的画面令人难忘。这一壮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它作为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主要用于完成交会对接试验,为后续空间站建设积累经验。在运行期间,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玉兔二号”月球车开展巡视探测,这是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填补了人类对月球背面认知的空白,为研究月球地质演化等提供了宝贵数据。

2020年7月23日,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它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一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让中国在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开启了中国行星探测的新纪元。

来源:央视军事、中国军号、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相关文章
特朗普政府释放缓和信号 美财长:对华谈判将会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航天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阵容公布:老戏骨加盟,刘亦菲李现陈晓重聚 李强会见肯尼亚总统鲁托 每日甘肃︱回家过“五一”!返程时间定了 特朗普称“对华145%关税确实很高”,外交部回应 神舟十九号计划于4月29日返回 明日出征!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确定